菌異養植物以前被稱為腐生植物,人們一開始以為它們是靠吸收土壤中的腐殖質生存的。但人們後來研究發現,它們其實是一類寄生在真菌之上的植物,腐生並不能確切地描述它們的生活狀態,所以現在一般都稱呼它們為菌異養植物。菌異養植物寄生於真菌之上,其實應該包含在寄生植物之內。但現在大家還是約定俗成,隻將寄生於植物上的種類稱為“寄生植物”,而用“菌異養植物”專門來稱呼寄生在真菌上的植物。和寄生植物相似,菌異養植物也可以根據異養依賴程度的不同,分為仍然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半菌異養植物(如很多蘭科植物),和完全喪失光合作用能力,所有營養都來自寄主的完全菌異養植物(如水晶蘭)。

為了完成從自養到異養生活的轉變,異養植物殫精竭慮,挖空心思演化出了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結構和不走尋常路的詭異生活史,這也使我們對它們充滿了好奇。但在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之餘,這些越過動植物界限山脊的異養植物,在演化生物學上也有著重要的價值,並成為生物學家愛不釋手的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異養植物,我們可以探索從自養到異養的轉變過程,研究它們跟寄主和獵物之間的互動,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成果讓我們對生命形式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了嶄新的認識,科學家們從中提出並證明了很多演化生物學上的假說,有些假說甚至可以追溯到達爾文時期。

作為一名研究植物係統演化的博士生,異養植物也是我的課題的一部分。我很希望跟大家分享這些異養植物的奇妙之處,並在獵奇之餘,借異養植物之手,為大家展現其背後更引人入勝的演化生物學研究,看看科學家們是怎樣將這些奇葩變成手中的“玩具”把玩,並得出很多讓人直呼不可思議的精妙結論的。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圍繞以上這三類植物,展示異養植物充滿算計、欺騙和陰謀的隱秘生活的小窗口。囿於篇幅,我隻能忽略那些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例子,如豬籠草、捕蠅草和茅膏菜的故事。這些植物早在達爾文時代就已經被大量研究,我們對它們已經有了詳細的了解,相信大家小時候在《人與自然》《國家自然地理》一類的科普節目裏麵也已經一睹為快。

當代科學研究圍繞它們也沒有很多刷新三觀的結論,所以這裏也就不再占用大家寶貴的時間了。我將著重介紹那些還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處在演化生物學研究前沿的神奇素材,以饗讀者。

它們或是在近期才剛剛被發現的熱氣騰騰的新物種(其中提到的某些物種是在本世紀才剛剛被發現的),或是當代生物學研究得出新奇結論的炙手可熱的素材(所展示的研究最新可以到2017年),或是我的朋友在今年剛采集到神出鬼沒的菌異養植物的精彩遊記,都是大家在其他地方無法接觸到的。但本書篇幅有限,掛一漏萬,如有脫漏之處,也請讀者多多包涵。

那麼,諸位讀者,就請跟隨我,進入異養植物的神奇世界吧。

菌異養植物以前被稱為腐生植物,人們一開始以為它們是靠吸收土壤中的腐殖質生存的。但人們後來研究發現,它們其實是一類寄生在真菌之上的植物,腐生並不能確切地描述它們的生活狀態,所以現在一般都稱呼它們為菌異養植物。菌異養植物寄生於真菌之上,其實應該包含在寄生植物之內。但現在大家還是約定俗成,隻將寄生於植物上的種類稱為“寄生植物”,而用“菌異養植物”專門來稱呼寄生在真菌上的植物。和寄生植物相似,菌異養植物也可以根據異養依賴程度的不同,分為仍然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半菌異養植物(如很多蘭科植物),和完全喪失光合作用能力,所有營養都來自寄主的完全菌異養植物(如水晶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