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香文化有著悠久的曆史,香自出現伊始就一直伴隨著中國醫藥文化的發展。早在上古時期,古人就把香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療、保健手段,相傳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曾經焚燒香草為父親治病。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西漢時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記載了大量使用香藥的藥香方,同時還出土了由多種香草和香材製作的木枕。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更是集中記述了藥香的作用及用藥特點。宋代,上至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普遍用香;藥香也更多地用於改善各種疾病、保健養生以及調整心情。明清時期,藥香的使用更是作為中醫外治法的一個重要門類,出現焚爇類、佩戴類、錠劑、散劑、丹藥等多種形式,通過吹、塞、塗、灌、探、嗅、熏、聞等方式作用於人體,以治療疾病;又因為藥香治療某些疾病見效快,又安全,宮廷中藥香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在過去的一段曆史時期中,香曾經被簡單地劃歸為宗教用品,甚至被當作一種“迷信”行為而被社會邊緣化。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財富的增加,沉香等名貴香材的價格日益飆升,這又導致很多人把名貴香品當作彰顯身份的道具,僅片麵追求香品原材料的昂貴,而忽視了香對於人的真正作用。香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內涵被忽視,藥香的藥用價值以及保養身心的作用得不到有效開發,全社會缺乏一種健康、正確的用香方式,這就讓當前的香品麵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麵。
2009年,“傳統藥香製作技藝”入選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藥香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無疑為香文化,特別是藥香的複興提供了重大轉機。筆者家族傳承的藥香手工製作技藝,源自清代的宮廷製香,在學習近萬種宮廷香方的基礎上,將切身體會融入其中,逐漸得出了古代製香技術的精髓,恢複、研發了佩戴、美容、飲食、起居等各個領域共上百種藥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健康的認識和標準也日益深入和提高,藥香也必然會迎來更好的發展契機和廣闊的施展空間。
特別是近年來,本人作為北京市推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先後參加了“東盟文化之旅”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旅”等由各級政府機構組織的文化活動,走訪了東亞、東南亞、西亞、歐洲等地的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與各國文化人士的交流,不僅讓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人民知道了我們的傳統藥香,而且通過對香文化的宣傳,也介紹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信義、中正、崇尚自然等哲學觀念,這些都深深引起了各國觀眾的興趣和認同。
本書從藥香的曆史以及文化背景講起,詳細介紹了藥香製作的各個環節,其中不乏藥香的製香秘訣。此外,還記錄了藥香的家族傳承和製香故事,以及本項目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對藥香在當今社會意義的思考。藥香是一門精深的學問,藥香製作技藝的傳承更需要千錘百煉、反複摸索,一本書難以囊括關於藥香的全部知識。不過,我們仍然希望,此書能夠讓廣大讀者對藥香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能夠借此打開中國香文化之門,體會藥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