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於瑣事中識高品。很多塑造偉人形象、歌頌偉人品質的文章,往往不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去渲染,而恰恰通過一件件極其瑣碎的小事來刻畫。譬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組“走近毛澤東”中的第四篇課文《毛主席在花山》,全文圍繞毛澤東寫了諸如“送茶水”“推碾子”“遞煙”等微不足道的瑣事。事情雖微小,從中反映出來的卻是主席那“和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心連心”“與民同樂”等高貴品質。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為主席有著這些高貴品質,才使得他能夠深得民心,守得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大片江山。如此深邃的立意,便是由這些極其平常的小事中得以窺見的。
(3)於尋常中得真理。有很多哲理性的文章,往往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譬如《和時間賽跑》,通過“三年級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和太陽比賽誰先回到家”“十天做完一個暑假的作業”等極其尋常的事例,得出“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回到昨天”這一個深刻的道理。
(4)於常物中得深思。普通的物件中也藏著對生活深深的思考。平平常常的“珍珠鳥”引出了這樣深邃的哲思: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毫不起眼的“手指”,又傳達出這樣的深意: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微不足道的“落花生”,又在告訴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隻講體麵,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種種,無一不是“見微知著”之體現。
2.高度相融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作品:看似寫的是物,但最終又不是在寫物。有的時候,是借物去讚美人,即所謂的“借物喻人”,如《落花生》;有的時候,是借物去表達自己的誌向,即“托物言誌”,如《白楊》;還有一些,是借著物去抒發內心的情感,謂之“借物抒情”,如《梅花魂》。這一類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物人兩相融”。事實上,不僅是“物”與“人”之間的高度相融。讀《看戲》,你能分清你自己讀到的是“戲中人”還是“戲外人”?這便是“人戲合一”。讀《山中訪友》,你能分清哪個是山中的景物,哪個是你自己?這也是“人景合一”。譬如《梅花魂》,此文是歸僑女作家陳慧瑛的作品,作者通過回憶外祖父生前的五件小事,講述了外祖父“思鄉落淚”和“托梅寄情”的故事。“梅花魂”在文中有這樣三層涵義:一是梅花的品格,即文中梅花的秉性,文中很多句子所寫的都是梅花的品格;二是民族魂,即民族氣節,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著這種梅花品格,所以,梅花的“魂”,就是民族的“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體現的對於祖國的眷戀,是梅花品格與他的愛國情懷的融合。文章的立意經此一切分,便可見其是由“梅”“人”“心”這樣三個大板塊組成,由此達到一份“梅人交融”的深刻境界。
(2)於瑣事中識高品。很多塑造偉人形象、歌頌偉人品質的文章,往往不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去渲染,而恰恰通過一件件極其瑣碎的小事來刻畫。譬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組“走近毛澤東”中的第四篇課文《毛主席在花山》,全文圍繞毛澤東寫了諸如“送茶水”“推碾子”“遞煙”等微不足道的瑣事。事情雖微小,從中反映出來的卻是主席那“和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心連心”“與民同樂”等高貴品質。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為主席有著這些高貴品質,才使得他能夠深得民心,守得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大片江山。如此深邃的立意,便是由這些極其平常的小事中得以窺見的。
(3)於尋常中得真理。有很多哲理性的文章,往往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譬如《和時間賽跑》,通過“三年級把哥哥五年級的作業拿來做”“和太陽比賽誰先回到家”“十天做完一個暑假的作業”等極其尋常的事例,得出“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你的昨天過去,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你不能回到昨天”這一個深刻的道理。
(4)於常物中得深思。普通的物件中也藏著對生活深深的思考。平平常常的“珍珠鳥”引出了這樣深邃的哲思: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毫不起眼的“手指”,又傳達出這樣的深意: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微不足道的“落花生”,又在告訴我們: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隻講體麵,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種種,無一不是“見微知著”之體現。
2.高度相融
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作品:看似寫的是物,但最終又不是在寫物。有的時候,是借物去讚美人,即所謂的“借物喻人”,如《落花生》;有的時候,是借物去表達自己的誌向,即“托物言誌”,如《白楊》;還有一些,是借著物去抒發內心的情感,謂之“借物抒情”,如《梅花魂》。這一類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物人兩相融”。事實上,不僅是“物”與“人”之間的高度相融。讀《看戲》,你能分清你自己讀到的是“戲中人”還是“戲外人”?這便是“人戲合一”。讀《山中訪友》,你能分清哪個是山中的景物,哪個是你自己?這也是“人景合一”。譬如《梅花魂》,此文是歸僑女作家陳慧瑛的作品,作者通過回憶外祖父生前的五件小事,講述了外祖父“思鄉落淚”和“托梅寄情”的故事。“梅花魂”在文中有這樣三層涵義:一是梅花的品格,即文中梅花的秉性,文中很多句子所寫的都是梅花的品格;二是民族魂,即民族氣節,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著這種梅花品格,所以,梅花的“魂”,就是民族的“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體現的對於祖國的眷戀,是梅花品格與他的愛國情懷的融合。文章的立意經此一切分,便可見其是由“梅”“人”“心”這樣三個大板塊組成,由此達到一份“梅人交融”的深刻境界。
第一境:梅。
課題是“梅花魂”,顯而易見,梅花為本文最大的一條線索。文中所列舉的五件事情中,就有三件關於梅花。文中也有很多描寫梅花的句子,這些句子,或隱或明地揭示了梅花的精神。譬如以下文段:
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