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杭州容與堂刻本為底本,與天都外臣序本、楊定見序本、李漁芥子園刻本等校勘整理的,同時在個別文字上參校了貫華堂本。一般不出校記。在本書完稿後,才見到王利器的《水滸傳》校注本,本書對個別問題有所參考,書中均有說明。
整理古籍也應與時俱進,本著這個原則,在標點、分段、注釋方麵,都有一些新的理解,做了一些更改。這裏略舉數例:標點方麵如三十回有:“又進了一兩套食次。說些閑話,問了些槍法。”“食次”,就是指食品。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都把“食次”點入下句讀,這裏就改了。文字方麵,如三回,魯達對鄭屠喝道:“你如何叫俺討饒,灑家都不饒你”,“叫”字據芥子園本改作“對”字;十四回,有“一定是醉了,就便著”,“著(zháo)”字就有睡著的意思,此句並未脫字,但為了使今日海內外各地區的讀者都能讀懂,考慮再三,還是據芥子園本、貫華堂本於“著”字前補“睡”字;十九回,有“那時阮小五已把老小搬入湖泊裏”,“五”當作“二”,據本書本回改,因阮小五尚未娶妻;二十三回,武鬆“前後共吃了十五碗”,“五”當作“八”,據本書本回與貫華堂本改;同回還有陽穀縣的印信榜文“白日不許過岡”,“白日”顯係衍文,據本書本回與貫華堂本刪;三十二回,有“左邊這個生的白淨麵皮”,“左”當作“右”,據本書本回上文已有“左邊一個五短身材”改;三十三回,花榮道:“他又是個正知寨。隻是本人累累要尋花榮的過失。”又,三十六回,吳學究道:“……到彼時可和本人做個相識。”“本人”對今日讀者可能出歧意,故據貫華堂本改作“他”,等等,不一一列舉。又為適應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便於普及,在分段方麵,不再是大篇大段,而是分段較細,這樣做便顯得文意更加清晰,讀來興味盎然。在文字方麵也照顧到一般讀者,統一了一些異形詞和俗體字、異體字,如“能勾(夠)”、“動撣(彈)”、“帶(戴)帽”、“歐(毆)打”、“轉灣(彎)”、“跨(挎)刀”、“禪仗(杖)”、“算帳(賬)”、“理采(睬)”、“雜采(彩)”與“采(彩)段”、“阻當(擋)”、“陪(賠)錢”、“直(值)得”與“直(值)日”、“反到(倒)”、“已(以)後”、“鱉(憋)氣”、“以(一)定”、“一枝(支)軍馬”、“驚呀(訝)”、“急(及)早”、“埋冤(怨)”,還把現代漢語裏需要分別的字做了改動,如“那”改為“哪”或“挪”,而對稱女性用“他”則沒有改動,因為“她”、“他”有所分別,是民國以後的事。注釋方麵,較多關注今日讀者生僻的詞語、不常見的典故等,關係到讀者對作品理解的,加以注釋,相同詞語在首次出現時加詳注,重複出現時意思有變化者加注,意思無變化者隻加簡注或不再加注。以上做法是否妥當,還請讀者指正。
本書是以《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杭州容與堂刻本為底本,與天都外臣序本、楊定見序本、李漁芥子園刻本等校勘整理的,同時在個別文字上參校了貫華堂本。一般不出校記。在本書完稿後,才見到王利器的《水滸傳》校注本,本書對個別問題有所參考,書中均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