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預測分析的職業風險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全然未知,我們能夠把握的,隻有今天。
——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米爾恩(A. A. Milne)、美國漫畫家比爾·基恩以及《功夫熊貓》中烏龜大師的名言
每當我告訴別人我的職業時,他們總是用異樣的眼光看我。這也算是職業危害吧。
信息時代其實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論斷可能會使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為當前,我們幾乎可以把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記錄下來。如果說曆史書上僅僅記載的是那些重大事件,那麼現在的信息係統如此發達,以至於人類的每次點擊、每次支付、每個電話、每次交通事故、每次犯罪行為以及每次求醫問診都會被記錄在案。在如此完備的海量數據麵前,數據愛好者即便沒有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至少也應該感到心滿意足吧。
但如此巨大的信息庫中所缺乏的恰恰是最值得人類知曉的事:未來之事。
人人都渴望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我們對預測幾乎無法抗拒。我們對先知神明頂禮膜拜;我們為算命先生慷慨解囊;我們熱衷於占卜問卦,崇拜占星之術,對那些“討口彩”的食品甘之如飴。
在狂熱追求超能力的同時,我們卻又常常鄙夷科學。我們對科學的直接反應是“敬而遠之”——科學看上去深奧而乏味。對於許多人而言,或許預測是隻有憑借超能力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美國喜劇《靈異妙探》(Psych)中的故事頗能說明這一點,這部劇的主角是一位具有敏銳的數據推斷力的偵探。這位現代福爾摩斯具有超強的觀察力,他對事實的精準描述常常令警察誤認為他就在犯罪現場。為此,這位“神探”給出了一個最合乎情理的解釋:自己有通靈能力。警察信以為真,而他也得以繼續四處偵探,打擊犯罪。絕對的喜劇!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曆,比如,當別人友善地問我是什麼星座時,我不會假裝自己相信這套東西,但我會用自相矛盾的方式回答他們:“我是天蠍座,天蠍座的人從不相信星座。”
在各類聚會中,經常有人問我是做什麼的。每當此時,我都會調整姿態,看著對方略帶困惑的表情,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預測分析。大部分人的工作用一個詞就可以形容——醫生、律師、服務員、會計或演員,但我的工作卻不太容易描述。每次我都要費半天口舌向別人介紹我到底是做什麼的。如果我含糊回答,對方更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我做技術領域的商業谘詢。”如此回答後,對方會接著問:“什麼技術?”
“利用電腦來預測人的行為。”這種回答通常會引發更大的困惑,其中夾雜著懷疑和恐懼。
“研究數據來預測人類個體的行為。”對方還是不解,在聚會上,沒人願意談論數據。
“分析數據來總結模式。”對方聽後,表情更加困惑,在懵懂中陷入尷尬、沉默。
“幫助營銷人員確定哪些客戶會下單,哪些不會下單。”雖然對方能聽得懂大概的意思,但這種描述完全貶低了我的職業。畢竟,這隻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預測客戶行為,就像用試紙檢測你是否懷孕了一樣。”對方直接被嚇跑。
為此,我寫了這本書,想說明預測分析是直觀的、有力的,是可以令人大開眼界的。
一點預測,無限可能。我稱之為“預測效應”,這也是貫穿本書的主題。隻要是預測而不是猜測,其力量就是顯而易見的。預測效應表明,預測分析是可信的。我們隻要順勢而為,就可以更好地看清未來。有一項令人激動而又信服的發現:現在與未來之間隔著層層迷霧,但隻要我們能將霧氣稍微衝淡些,就將創造出無限的價值。正因如此,預測分析可以幫助人們規避風險、提升銷量、削減成本、改善醫療服務、精簡生產過程、清除垃圾郵件、加強打擊犯罪、優化社交網絡和贏得選舉。
你有科學家的好奇之心嗎?你有不斷進取的創業者情懷嗎?你是否對預測本身或預測能產生的價值感到著迷?
我對“知曉不可知之事”尤為熱衷。預測似乎有違自然規律:人不能知曉未來,因為未來尚未到來。我們研發了能從曆史經驗中總結規律的計算機係統,通過嚴謹的方法來整理“已知”數據信息,就可越來越精準地預見未來之事。這是數學與科技的融合,兩者之間不斷地相互砥礪,最終開花結果,產生了科學的係統,由此連通現在與未來之間那個曾經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
有人做銷售,有人搞政治,而我做預測,且備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