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
一位讀者在郵件中給我講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她7歲的兒子在樓下玩,忽然急衝衝地跑回家,“媽媽,快點,快點把那本書給我!”說話間拿起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就往外跑。媽媽拉住他問幹什麼,孩子說:“佳佳他媽媽又打他呢,我趕快讓他媽媽看看這本書,以後就不打佳佳了!”
這位讀者告訴我,她一直以來自信自己是個好媽媽,對孩子非常關心,管教嚴格,可孩子卻越來越不如意。直到她有一天看到這本書,才發現自己像寓言中所講的農夫那樣,無知而自以為是,一直在用鋤頭雕玉,對孩子犯了許多錯誤。她內心為此十分痛苦,下決心要改變自己。孩子有一天驚奇地對她說,媽媽你自從看了這本書,變化好大!所以當孩子看到有家長打小朋友時,會急急地跑回家,要拿這本書去“拯救”小朋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從2009年年初出版以來,創造了一個銷量神話,這背後,是數量龐大的讀者群。從我收到的讀者來信以及其他渠道反饋的信息來看,它幾乎被所有年齡、所有文化層次、所有行業、所有地區的人接受——這絕不是宣傳或炒作得來的成果。因為本書出版時機並不好,當時市場上充斥太多粗製濫造的同類書籍,人們不僅對這一類書,甚至對這一類題材都充滿偏見。所以當我拿著書稿找出版社時,四處碰壁,很多出版社一聽是家教書,立馬擺手,我們不出家教書,這種書現在沒人看。
事實是,不是家教書沒人看,而是沒有好書可看。本書出版後,並未進行太多的宣傳,它的暢銷基本上得益於讀者的互相推薦。當公眾多年來在一些虛飾淺陋的教育話語下深感迷茫、或在老生常談的話語下深感倦怠時,他們意外地被這真實、深刻和美震撼了。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部著作中,我經常從一個母親的角色進入問題,卻始終以專業工作者的學識和態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本書內容大部分取材於我和女兒的日常交流,道理卻是普適性的。而且,得益於我的文學功底,我在表達上能做到文筆流暢,敘事清晰,降低了讀者的理解成本,帶來了閱讀上的享受。所以有人評價這本書像哲學一樣深刻,像工具書一樣實用,像小說一樣好看。作為作者,得到這樣的褒獎,深感欣慰。
本書書名來自責任編輯鄭建華的苦思冥想。我們前前後後想了一百多個,當他最終提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我們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個書名不僅很好地提煉出了本書的顯著特質,和全書的格調吻合,而且在當時來說,幾乎是一個革命性的觀念,夠大膽,夠顛覆。
很久以來,我們對學校教育寄予的期望太高太多,而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卻被嚴重低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還原。它讓人看到學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教育”不在宏大的口號裏,而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兒童最重要的老師首先是父母——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新鮮,隻是以前很少有人這樣勇敢而明確地說出來。
公眾對這本書的接納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的郵箱每天會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在這些來信及其他渠道接收到的信息中,“受益匪淺”和“相見恨晚”是出現最多的兩個詞。這表達著讀者的驚喜和讚歎,也給我帶來成就感和責任感,讓我在此後的創作中更不敢懈怠。
美國作家梭羅說過:多少人在讀了一本書後,開始了他生活的新紀元!一本書,能解釋我們的奇跡,又能啟發新的奇跡,這本書就為我們而存在了。作家劉震雲也曾說過:閱讀是創作的延伸,是創作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創作引不起閱讀,你說是好作品,不管你們信不信,我不信。有人說好的作品是屬於少數人的,這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好作品,在流傳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