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越簡單越好住,裝修焦慮症,走開!(1 / 1)

前言 越簡單越好住,裝修焦慮症,走開!

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將軟性、感性需求,以具體行動落實的居家書。

就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又換了一次房子,這是我第八次換房子,家從原先的無印良品(MUJI)簡單路線到了現在的輕美式風格。對我而言,用自己的房子來試驗相當有趣,也是很多思考與領悟的來源。正因為如此,身為一位空間設計師,同時也是“自己的業主”,我總是用這兩種角色去觀察前來委托居室裝修的客戶。

他們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焦慮與擔心。會擔心,是因為他們認為一旦裝修好之後,地板鋪好、櫃子裝好、牆做好……所有生活功能定位好了,就再沒有後悔的餘地(做錯了怎麼辦?花出去的錢追不回呀!);會焦慮,是因為不知究竟要怎麼做、怎麼選,才能讓這一場裝修戰役不失敗。

真的可以完全相信設計師嗎?還是有備無患自己先把功課一次做齊?來找我的屋主往往都做了功課,卻還是會出現以下的場景:

拿一塊喜愛的建材作為裝修的討論起點,希望用於未來的家中。

拿一張局部空間照片,想象自己的家也要這樣。

希望家中櫃子越多越好,同時也要風格獨具!

諸如以上隻著眼在一個片斷物件、片斷思考的需求討論,就像是隨意地抓住一塊浮木,那不是真正能救你的東西,最後若真的完工了,恐怕也是一個看似什麼都有,但住起來總覺得少了那關鍵一味的家。

我其實都會建議屋主,不如掉過頭來,站得高一點兒來看看自己,看看這個家,彼此之間最緊密的聯結是什麼?家是用來生活的,希望在這個空間裏達成什麼目的、進行什麼樣的活動,才是對的開始。到那時,適當的建材會自然跳出來,最美好舒適的角落也會在過程中出現。

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是如何替此刻的家、未來的家預留一個可以變換的可能。生命情境會改變,家人會成長衰老,房子當然也要跟著人生的時間軸線同步調整。

這些年來,經過大量空間設計的試驗與係統化的實際操作,我發現“簡裝修”是良方。通過係統化的思考與操作,隻要做一次基礎打底,利用活動家具、家飾、係統櫃等易調整、好變更的特點以及蛇打七寸的關鍵設計,就可使整個家呈現一體感、實用感,就連精致度都能完美掌握。

這樣的概念,其實就是把家具、櫃體當作可替換式的設備。

書中,我用多年來的經驗替大家篩選出三種(北歐、輕美式、木質)最好用、最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生命階段生活需求的裝修風格。有趣的是這三者雖風格各異,彼此卻有著可以互通、共享的元素,日後若想改裝,隻需小小的動作就能享有大大的改變。

家是來服務你的,不是讓你去遷就它的。因此,如何讓家成為一起經曆不同生命曆程的夥伴,用最少的力氣、最大的效果,打造一個現在住著舒服、未來也不厭倦的空間,在這裏你可以輕易得到方法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