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之戰
教育政策就像援助一樣,一直是激烈的政策之爭的主題。正如援助一樣,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教育本身是好是壞(每個人或許都會同意,受教育總比不受教育要好),而在於政府是否應該幹預以及如何進行幹預。而且,盡管教育與援助所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但二者內部的分界線實際上處於同一位置,提供援助的樂觀主義者們一般都是教育幹涉主義者,而提供援助的悲觀主義者們一般都支持自由放任的教育政策。
長久以來,大多數政策製定者(至少是國際政策領域)一直認為,教育其實很簡單:我們要先將孩子們帶進教室,最好由一位訓練有素的老師任教,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類人強調“供應學校教育”,我們將他們稱為“供應達人”。這裏借用的是印度的一個俗語——“供應商”(西印度語中的這類綽號有拉克達瓦拉——木材供應商、達路瓦拉——酒品供應商、邦度瓦拉——槍支販賣者等),以便與供應經濟學派區分開來。該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
或許,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供應達人立場的最清晰的表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是世界各國於2000年取得共識的8個目標,預計在2015年之前實現。其中第二、第三個目標分別是,“確保到2015年世界各地的兒童,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能夠完成小學教育的全部課程”以及“到2005年,爭取消除初中等級教育中的性別歧視,並在2015年之前消除各級教育中的性別歧視”。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似乎已經接受了這一觀點。在印度,目前95%的兒童可以在距家不到半英裏的學校上學。幾個非洲國家(包括肯尼亞、烏幹達和加納)已開始提供免費的初級教育,大批孩子進入學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在1999—2006年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小學入學率由54%上升至70%,在東亞及南亞則由75%上升至88%。全球學齡兒童的輟學人數由1999年的1.03億減少到了2006年的7300萬。在我們針對18個國家的調查數據中,即使是那些極為貧窮的人(每天生活不足99美分的人),其子女入學率目前也在80%以上(被調查國家中至少有9個國家是這樣)。
雖然普及中等教育(9年級以上)並非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一部分,但這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995—2008年之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中學入學率由25%上升至34%,南非由44%上升至51%,東亞則由64%上升至74%。不過,中學的學費也變高了:聘用教師需要更多的錢,因為這些教師必須是更有資質的;而且對於父母及其子女來說,他們放棄的收入及勞動市場經驗有更大價值,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幹活兒掙錢了。
供求之戰
教育政策就像援助一樣,一直是激烈的政策之爭的主題。正如援助一樣,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教育本身是好是壞(每個人或許都會同意,受教育總比不受教育要好),而在於政府是否應該幹預以及如何進行幹預。而且,盡管教育與援助所產生的具體原因不同,但二者內部的分界線實際上處於同一位置,提供援助的樂觀主義者們一般都是教育幹涉主義者,而提供援助的悲觀主義者們一般都支持自由放任的教育政策。
長久以來,大多數政策製定者(至少是國際政策領域)一直認為,教育其實很簡單:我們要先將孩子們帶進教室,最好由一位訓練有素的老師任教,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這類人強調“供應學校教育”,我們將他們稱為“供應達人”。這裏借用的是印度的一個俗語——“供應商”(西印度語中的這類綽號有拉克達瓦拉——木材供應商、達路瓦拉——酒品供應商、邦度瓦拉——槍支販賣者等),以便與供應經濟學派區分開來。該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
或許,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供應達人立場的最清晰的表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是世界各國於2000年取得共識的8個目標,預計在2015年之前實現。其中第二、第三個目標分別是,“確保到2015年世界各地的兒童,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能夠完成小學教育的全部課程”以及“到2005年,爭取消除初中等級教育中的性別歧視,並在2015年之前消除各級教育中的性別歧視”。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似乎已經接受了這一觀點。在印度,目前95%的兒童可以在距家不到半英裏的學校上學。幾個非洲國家(包括肯尼亞、烏幹達和加納)已開始提供免費的初級教育,大批孩子進入學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在1999—2006年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小學入學率由54%上升至70%,在東亞及南亞則由75%上升至88%。全球學齡兒童的輟學人數由1999年的1.03億減少到了2006年的7300萬。在我們針對18個國家的調查數據中,即使是那些極為貧窮的人(每天生活不足99美分的人),其子女入學率目前也在80%以上(被調查國家中至少有9個國家是這樣)。
雖然普及中等教育(9年級以上)並非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一部分,但這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995—2008年之間,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中學入學率由25%上升至34%,南非由44%上升至51%,東亞則由64%上升至74%。不過,中學的學費也變高了:聘用教師需要更多的錢,因為這些教師必須是更有資質的;而且對於父母及其子女來說,他們放棄的收入及勞動市場經驗有更大價值,因為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幹活兒掙錢了。
讓孩子上學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正是學習的起點。然而,如果孩子們在學校裏學不到什麼東西,那麼上學對他們來說就毫無用處。有些奇怪的是,學習的問題並未被擺在國際聲明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千年發展目標中並沒規定孩子們必須在學校裏學到東西,隻是說他們應完成基本的課程。2000年,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全民教育峰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在峰會的會後公報中,提升教育質量的目標被排在了第六名,即第六個目標。這其中的隱含意義或許是,學到什麼沒有入學重要。然而,遺憾的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