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許許多多以往被閑置的數據,由於一些精明商家的開發和利用,開始“變廢為寶”。一個耳熟能詳的案例,就是那個“尿片+啤酒”的商業發現與行動。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通過大數據統計和分析發現,男性顧客在購買嬰兒尿片時,常常會順便買上幾瓶啤酒,於是推出將啤酒和尿片捆綁銷售的促銷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啤酒銷量。
凡此種種表明,如同宇宙大爆炸般飛速擴張的“數字世界”,不僅日益成為外在的客觀物質世界的“鏡像”,而且正在越來越多地包含對人類自身行為的追蹤和記錄,成為人類觀察和認識自我的“鏡子”。
二者的疊加,形成一個有趣的悖論:由大數據構築而成的數字世界,在日趨脫離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又越來越接近世界的本原。因此,人們在解碼這樣一個虛擬世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對世界的看法。
然而,就在哲學家們對數字世界的屬性還沒有來得及給出明確界定之際,為利益所驅動的商家們卻迫不及待地啟動了對這一新礦藏的發掘。
它們是如此急切:還沒來得及弄清兩個相關現象之間的互動機理或因果關係,便急匆匆地將其中的商機轉化為提升經濟效益的手段;雲計算技術剛剛出現,便迅速地將統計分析對象由隨機采樣拓展為可獲取的全部數據;為尋求“大數據的高效率”,不惜置“小數據的精確度”於不顧……
回過頭來看,正是這近乎“饑不擇食”的匆忙,竟在無意中成就了認識數字世界的鎖鑰:不再執著於因果關聯,不再滿足於抽樣分析,不再一味地追求精確度的提高,轉而直麵模糊與混雜,關注看似不相關的相關現象。這一係列有別於以往的方法,為人類認識世界、解決問題提供了傳統工具箱中沒有的新工具。
誠如史蒂夫·洛爾在本書中的比喻,這些大數據時代的新工具,猶如“望遠鏡”或“顯微鏡”。“望遠鏡”讓人們看得更遠,發現新的星係;“顯微鏡”則將比細胞更加微小的世界展示在人們麵前,人們據此看到並計量之前一無所知的事物。
拋開學術和技術層麵的研討,大數據及其應用幾乎與生俱來就伴隨了喋喋不休的爭論。
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開放”,一是“保護”。如果說開放就是要打破壟斷分割,推動信息與數據互聯互通;變革體製機製,實現數據資源共有共享;鼓勵技術創新,促進大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數字世界“公共空間”,讓大數據和雲計算普惠大眾,造福人類;那麼保護則意味著要在數字世界為個人留下一方“私密領地”,或者為公權力畫上一道不能逾越的“紅線”——“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
開放與保護,“公共空間”與“私密領地”,在這裏構成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對立在開放與保護“井水不犯河水”,統一在“公共空間”與“私密領地”共存於同一個數字世界,且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證據,正所謂沒有“公”即沒有“私”,沒有“私”亦沒有“公”。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許許多多以往被閑置的數據,由於一些精明商家的開發和利用,開始“變廢為寶”。一個耳熟能詳的案例,就是那個“尿片+啤酒”的商業發現與行動。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通過大數據統計和分析發現,男性顧客在購買嬰兒尿片時,常常會順便買上幾瓶啤酒,於是推出將啤酒和尿片捆綁銷售的促銷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啤酒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