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如果不去進一步追溯1789年以前的曆史,尤其是此一變革發生前夕,明顯反映(至少就追溯而言)在世界西北部地區,反映在這場雙元革命所要掃蕩的舊製度危機的那幾十年曆史,我們就無法理解這場意義深遠的變革。我們應否把1776年的美國獨立革命看成是一次與英、法革命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爆發,或僅僅看作是它們最為重要、最為直接的先行者和推動者;我們應否對1760—1789年之間的製度危機、經濟變革和轟轟烈烈的事件賦予重要意義,還是它們最多隻能清清楚楚地說明這場大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時機,而無法解釋它的根本原因。分析家應當追溯到多遠的過去——是該追溯到17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追溯到宗教改革,追溯到歐洲人開始的世界性軍事征服以及16世紀早期的殖民剝削,乃至更早的過去?這些對我們都無關緊要,因為這樣的深刻分析已遠超出本書所限定的時間界線。
我們在此需要評述的僅僅是,這種變革所需要的社會和經濟力量、政治和理論工具,無論如何已經在歐洲的一部分地區做好了準備,並足以讓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我們的問題不是要去追尋世界市場的出現,追尋一個充滿活力的私人企業家階級的出現,甚至也不是要追尋提出“政府政策的基礎在於致力實現私人利潤的最大化”這樣一個主張的政府在英國的出現。我們也不是要追尋科技知識的進步,或者說,追尋個人主義、世俗主義、理性主義進步信念的發展。我們認為,在18世紀80年代,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盡管我們還不能認定,它們的力量在當時已足夠強大或廣為傳播。相反的,如果有人企圖因為雙元革命外在裝束的熟悉性,或下述那些不可否認的事實——諸如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和聖鞠斯特(Saint-Just)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不會與舊製度的傳統習俗有什麼兩樣;其改革思想代表了19世紀3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的邊沁(Jeremy Bentham),就是向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he Great)提出同樣主張的那一個人;中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最極端的論述都來自18世紀英國上院議員等等——就低估了雙元革命的新穎之處,對於這樣的企圖我們必須加以防備。
所以,我們的問題不是去解釋這些新興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存在,而是它們的勝利;不是去追溯它們在以往幾個世紀逐漸取得的侵蝕性和破壞性成就,而是它們對這個堡壘的決定性征服。此外,我們還要去追溯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對下述兩個地區所造成的深遠影響:那些最直接受其影響的國家,以及其他直接暴露在其新生力量——引用此時世界史的說法,即“征服的資產階級”——爆炸性影響下的世界。
很顯然,如果不去進一步追溯1789年以前的曆史,尤其是此一變革發生前夕,明顯反映(至少就追溯而言)在世界西北部地區,反映在這場雙元革命所要掃蕩的舊製度危機的那幾十年曆史,我們就無法理解這場意義深遠的變革。我們應否把1776年的美國獨立革命看成是一次與英、法革命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爆發,或僅僅看作是它們最為重要、最為直接的先行者和推動者;我們應否對1760—1789年之間的製度危機、經濟變革和轟轟烈烈的事件賦予重要意義,還是它們最多隻能清清楚楚地說明這場大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時機,而無法解釋它的根本原因。分析家應當追溯到多遠的過去——是該追溯到17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追溯到宗教改革,追溯到歐洲人開始的世界性軍事征服以及16世紀早期的殖民剝削,乃至更早的過去?這些對我們都無關緊要,因為這樣的深刻分析已遠超出本書所限定的時間界線。
我們在此需要評述的僅僅是,這種變革所需要的社會和經濟力量、政治和理論工具,無論如何已經在歐洲的一部分地區做好了準備,並足以讓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我們的問題不是要去追尋世界市場的出現,追尋一個充滿活力的私人企業家階級的出現,甚至也不是要追尋提出“政府政策的基礎在於致力實現私人利潤的最大化”這樣一個主張的政府在英國的出現。我們也不是要追尋科技知識的進步,或者說,追尋個人主義、世俗主義、理性主義進步信念的發展。我們認為,在18世紀80年代,這一切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的,盡管我們還不能認定,它們的力量在當時已足夠強大或廣為傳播。相反的,如果有人企圖因為雙元革命外在裝束的熟悉性,或下述那些不可否認的事實——諸如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和聖鞠斯特(Saint-Just)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不會與舊製度的傳統習俗有什麼兩樣;其改革思想代表了19世紀3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的邊沁(Jeremy Bentham),就是向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he Great)提出同樣主張的那一個人;中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最極端的論述都來自18世紀英國上院議員等等——就低估了雙元革命的新穎之處,對於這樣的企圖我們必須加以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