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傳統法製草創時期的法律事件(1 / 3)

(一)曆史背景

嚴格來說,禮並非起自於西周,在周公製禮之前,夏朝和商朝均有本朝之禮。從根源上講,禮源自於原始社會的祭祀儀式,《說文解字》解“禮”字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禮記》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初民社會無所不祭,而祭祀不僅可以事鬼神,從祭祀的具體儀式中,還可以發展出定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夫婦之別、爵賞之施、政事之均、長幼之序、上下之際的行為規範,誠如《禮記》所言:

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於是當華夏文明從原始社會進入等級社會之後,作為祭祀儀式的禮不僅沒有消亡,反被發揚光大,成為夏、商統治者用以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規範,《論語·為政》載孔子的話,“殷因於夏禮,所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夏、商有禮,周禮對其多有繼承發展,甲骨文中已有“禮”字,寫為“豊”,意為祭祀用的禮器。當然,夏、商之禮同周禮各有特點,《禮記·表記》載孔子對三代禮異同的總結:“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禮記·祭義》亦稱:“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

(二)經過

西周建立後,統治者麵臨諸多複雜的政治難題,一方麵,武王以臣伐君,建立西周取代被認為天命在身的殷商,其統治的合法性如何解決?另一方麵,小邦周取代大國殷統治天下,所治領土臣民增長何止十倍百倍?其如何以小製大?以寡禦眾?西周初立,先有王位繼承之爭,後有管、蔡、武庚之亂,統治者迫切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規範整合內部關係,穩定治理秩序,周禮由此應運而生。

(一)曆史背景

嚴格來說,禮並非起自於西周,在周公製禮之前,夏朝和商朝均有本朝之禮。從根源上講,禮源自於原始社會的祭祀儀式,《說文解字》解“禮”字為“禮,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禮記》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初民社會無所不祭,而祭祀不僅可以事鬼神,從祭祀的具體儀式中,還可以發展出定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夫婦之別、爵賞之施、政事之均、長幼之序、上下之際的行為規範,誠如《禮記》所言:

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於上,則不以使下;所惡於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

於是當華夏文明從原始社會進入等級社會之後,作為祭祀儀式的禮不僅沒有消亡,反被發揚光大,成為夏、商統治者用以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規範,《論語·為政》載孔子的話,“殷因於夏禮,所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夏、商有禮,周禮對其多有繼承發展,甲骨文中已有“禮”字,寫為“豊”,意為祭祀用的禮器。當然,夏、商之禮同周禮各有特點,《禮記·表記》載孔子對三代禮異同的總結:“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禮記·祭義》亦稱:“夏後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

(二)經過

西周建立後,統治者麵臨諸多複雜的政治難題,一方麵,武王以臣伐君,建立西周取代被認為天命在身的殷商,其統治的合法性如何解決?另一方麵,小邦周取代大國殷統治天下,所治領土臣民增長何止十倍百倍?其如何以小製大?以寡禦眾?西周初立,先有王位繼承之爭,後有管、蔡、武庚之亂,統治者迫切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規範整合內部關係,穩定治理秩序,周禮由此應運而生。

關於周公製禮的具體過程,史書典籍多有記載,《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先君周公製周禮。”《尚書大傳·周傳》亦載:“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禮記·明堂》也記載:“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製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根據史籍記載,製禮作樂是周公治政安邦的重要舉措,正是在禮樂作成之後,西周的統治秩序才穩定下來,長治久安的基礎才得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