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1 / 3)


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獨特的優勢

認為才能是“特有—恒定”的觀點可能在民眾中最為流行。才華橫溢的人,我們常以“天才”視之,將其成就歸結為“天賦”。天才者,天賦異稟,讓人望塵莫及。而智商概念的普及對這種觀念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初,心理學家設計了智商測驗來測量人的智力,於是人的才能或者潛能也可以被定量比較了。一般來說,智商高於140的人可稱為天才,而這樣的人在人群中占比隻有0.4%!同時,傳統的智商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比較穩定的,不大容易改變,遺傳的作用比較大,超出了個人所能掌控的範圍,這不免讓人有些沮喪。

可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真的能反映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嗎?這一點也是智商測驗一直頗受爭議和詬病的地方。由於目前心理學家對人的智力的認識還不充分,智力測驗所測出的也僅僅是人全部智力的某個特定部分,所以智商分數並不能完全表示一個人是否聰明,那些智商平平的多數人也許隻是在某個方麵不夠出色而已,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方麵不優秀,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在現實中的表現就一定不如智商得分高的人。因此,如果完全相信智商的概念以及測出的智商得分,反倒會限製自己,阻礙自己發現和培育更多的潛能。

從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即便他並不了解智商理論,也傾向於認為員工的才能是相對固定的,並且會區別對待有較高才能、不易替代的核心員工(通常在組織中不超過20%)和普通員工。這一方麵是因為,高才能員工確實對企業的貢獻更大;另一方麵也是因為一個人能力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較長時間的培養,而企業一般來講更看重短期收益,不願意擔負長期人才培養的成本。所以,雖然“特有—恒定”的才能觀看上去不近人情也不大合理,但它可能是在現實中對每個人影響最大的人才觀念。

“普遍—恒定”的才能觀看上去則比“特有—恒定”觀積極很多,而且恰好一些積極心理學家更加傾向於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人的才能多種多樣,像萬花筒一般五彩紛呈,它是多方麵的因素(如智力、個性、動機、知識和經驗等)相結合的產物,隻要積極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才能,並且頻繁地使用它們,就能達到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在持有這種才能觀的專家中,蓋洛普公司的唐納德·克利夫頓(Donald Clifton)是其代表。克利夫頓通過對大樣本人群的多年研究,歸納出人可能具有的34種優勢,比如適應能力、分析能力、統籌能力、溝通能力、專注力、創意能力等,並設計出了一個才能發現工具:“優勢識別器”(strengths finder)。想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隻要填寫在線問卷,回答一係列的問題,就可以得到答案。優勢識別器測試與智商測試不同的是,它的測試結果是“自我比較式”的,它會告訴你得分最高的前五位優勢是哪些,而不會像智商測驗那樣把你的測試得分去和人群總體做比較,這種做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人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沒有必要與人攀比,隻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即可。


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獨特的優勢

認為才能是“特有—恒定”的觀點可能在民眾中最為流行。才華橫溢的人,我們常以“天才”視之,將其成就歸結為“天賦”。天才者,天賦異稟,讓人望塵莫及。而智商概念的普及對這種觀念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世紀初,心理學家設計了智商測驗來測量人的智力,於是人的才能或者潛能也可以被定量比較了。一般來說,智商高於140的人可稱為天才,而這樣的人在人群中占比隻有0.4%!同時,傳統的智商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比較穩定的,不大容易改變,遺傳的作用比較大,超出了個人所能掌控的範圍,這不免讓人有些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