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這裏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叔虞的母親邑薑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簷。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麵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髯根根,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麵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製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麵,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糅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嗬嗬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麵,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裏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在這裏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曆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一九五九年陳毅同誌遊晉祠時興歎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這裏保存著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為叔虞的母親邑薑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簷。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麵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須髯根根,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梁。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麵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製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麵,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梁,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為主的建築群還包括獻殿、牌坊、鍾鼓樓、金人台、水鏡台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台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糅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托著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嗬嗬地站著。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著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唇剛好埋入水麵,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著山腳,傍著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著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為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