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為了追逐星空夢,千百年來,無以計數的科學工作者孜孜不倦。
從飛天開始,而後是衛星升空、載人航天、建立宇宙空間站、踏足火星,人類逐步取得非凡成就。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要想拓展外星球生存空間,距離始終是橫梗在人類麵前的天塹。
屈服不是人類的風格,放棄那更無可能,艱難的探索一直在持續,轉機出現在公年二三六五年。
這年秋天,華夏科學院的李景然院士陪九歲的小孫子到海邊遊玩,他的孫子拿著元磁玩具開心玩鬧,平日繁忙的李博士難得放鬆下來,他摘下眼鏡,準備陪孫子一塊嘻戲時,目光偶然瞥見十幾米開外,幾個球形珠貝在跳躍。
這是怎麼回事?李院士將眼鏡架回鼻梁,仔細的觀察起來,他小心翼翼的靠近,確認球形珠貝是在自我躍動,這讓見多識廣的李博士驚異。
經過細致的觀察,李院士發現珠貝的跳動頻率和孫子手上的元磁玩具有關,當孫子搖動元磁玩具時,珠貝隔空與之同步顫動。
這一發現與他當前的研究課題恰巧吻合,李院士拾起珠貝,拉著孫子極速趕回實驗室。
經過檢測,那珠貝中含有一種未被發現的新型元素,李景然博士和科學院的同事們將其命為szb1號磁元因子。
szb1號磁元因子可以和元磁互動,那麼在遠距離和不同空間是否同樣有效呢,為了驗證設想,李院士和他的同事們做了數萬次試驗,終於論證出szb1磁元因子可以在不等距離不同空間互通。李博士也因此被國際物理會評為磁元之父。
任何年代任何技術必然會先應用在軍事上,互通空間的技術也不例外,二三八六年,華夏國在磁元共震的技術支持下,造出第一艘通過磁元震動,瞬間飛躍千裏之外的戰機。
消息一經發布,國際為之沸騰,雖然此技術還不夠成熟,但人類仿佛看到了,未來通過磁元共震,穿越到千百萬光年外的星球。
星空銀河,由此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移民外星球的願望,真實的在向人類招手。
緊隨著華夏,米國、歐聯,伊波、沙俄等強國也發展出了自己的磁元跳越技術,至此磁元空間技術不再是華夏一家獨有。
其它各國亦不遺餘力的發展磁元共震技術,爭奪磁元礦藏,希望在未來的外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而奪得先機。
然而,含有szb1因子的磁元礦非常稀有,截至二四四零年,僅在華夏的昆侖山下,沙俄西坡利亞冰層底,墨西科火山帶,米國西海岸,非洲大沙漠中有少量發現。
華米俄三國國力雄厚,足以守備自家的礦產,墨西科和非洲因為自身實力因素,從而淪為列國的獵物。
墨西科靠近米國,發現危險將要來臨時,迅速與米國達成了磁元開發協議,兩國約定磁礦共享,技術合作。
鑒於米國強大的軍力,列國不敢冒然出手,剩下的非州大漠,很自然成為列強的逐鹿場。
二四四八年,華夏國西川太空基地,華夏國與俄國共同開發的穿雲號飛船成功跳躍至火星上預設的磁場。
這極大的刺激了其它國家,曆時長達十六年之久的磁元爭奪戰就此爆發。
幾乎所有國家都卷入這場戰爭,交戰各方先後投入了三億九千萬軍力,無不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罷兵言和。
據統計,戰後永遠沉沒的島嶼計有六百六十六座、取消國號的國家達到二十五個;絕滅的民族有四十三個、絕滅的物種更是高達三百六十多種,因為戰爭,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的頻率是戰前的十六倍,末日景象,無處不在,悲哀籠罩著整個世界,地球的發展,陷了無盡地延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