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我是一個喜歡讀曆史,特別是讀思想史的人。少年時代,最早接觸的曆史故事是《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那個時候腦子裏沒有二十四史,沒有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有的隻是十幾個大英雄,什麼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什麼一傑李元霸二傑宇文成都三傑裴元慶……曆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群大英雄的上場下場、打打殺殺。後來,又漸漸知道了諸葛亮、徐茂公、劉伯溫……這時候,我知道了原來在武的英雄之外還有文的英雄,他們用智謀書寫曆史,而且他們的篇章愈加精彩。
再後來,讀了更多的書,聽了更多的故事,發現居然在武的英雄和文的英雄之外,還有第三種人大放光彩,他們看起來都很平庸,但是卻能調動和使用英雄。比如劉邦文不如張良、蕭何,武不如韓信;比如劉備文不如諸葛亮、龐統,武不如關張趙馬黃,但他們都能帶領一班風雲人物去縱橫天下、成就大業。
我想,這樣的人應該算是曆史中的第三類英雄,他們自身沒有縱橫天下的武藝,也沒有精妙高深的謀略,但是他們卻都能給英雄當領導,讓英雄自願聽令、心服口服。第三類英雄就是能當領導、調動英雄去成就事業的人,就是管理英雄,他們的才華是管理才華,在這些人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東西。
翻開曆史,篇篇章章都充滿血腥,鮮血帶來的沉重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動輒滿門抄斬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冒險事業。但是我們的先人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樣精彩。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忠誠,值得我們每一個後來人景仰。
正是這份景仰,給我寫作本書帶來了最初的衝動。
三國的劉備文不如諸葛亮龐統,武不如關張趙馬黃,但是他能調動這些文臣武將為自己打天下。再看水滸中的宋江,翻翻宋江這人的簡曆便知,他無非是山東省鄆城縣一個小吏,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就這麼一個人,卻可以帶領英雄團隊。再看看梁山這個隊伍的構成,其他的一百零七條好漢,可都不是一般人!有皇室貴胄、朝廷武將、草莽英雄、江湖好漢……這麼一幫人居然都服宋江!宋江憑什麼?
仔細想想,我們就發現,成功的領導者,他們身上似乎都有一種超級強大的氣場,這個氣場,能把英雄吸引來,把隊伍凝聚住,給人力量,給人溫暖,催人奮進。
管理的奧妙就在於把“我”變成“我們”——把我會變成我們大家都會,把我想變成我們大家都想,把我要奮鬥變成我們大家都要奮鬥。在這種變化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真實地感受到氣場的存在。有些人和風細雨,但是號召一出群情振奮山搖地動;有些人聲嘶力竭,但是結果卻是鴉雀無聲眾人圍觀。
到底是什麼因素造就了領導者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當中,那些管理英雄又是如何來打造自身這種影響力的呢?這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指引著我,給了我寫作本書的基本方向。
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內容的取舍與材料的篩選。用簡單的八次對話來描繪一幅思想史的畫卷,這簡直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我自始至終都是在挑戰自己。
在選材方麵,我堅持三個原則:一是追根溯源,堅持“早”的原則。針對一種管理思想的演變,盡量向上去追溯,從源頭入手來寫。二是引用經典人物、經典故事,堅持“顯”的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盡量選擇耳熟能詳、眾所周知的。因為我相信,隻有傳播了,才能產生影響。一個眾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傳不廣的事件,對後世管理思想的影響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從史料入手,堅持“實”的原則。人物和事件盡量從史書(主要是《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諸子百家的典籍)中選。全書隻有第5章“和誰在一起”中“桃園三結義”的對話是從小說當中選取的材料。不過,盡管這段故事出自小說,但它在我們的心靈當中已經成了一段真實的事件。
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不僅僅限於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陰陽五行之類,它包含著更多的東西,等待我們這些現代人去探索。在讀曆史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在卷帙浩繁的曆史當中,有些聲音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一個字上,這個字就是“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脈相承。“人和”兩個字包含著建班底、帶隊伍、選才用才、激勵人心等一係列問題,這些也恰恰是現代管理所關注的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說,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內容,對於現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