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普通人對蛇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見到蛇之後,回避或逃跑是一種極其正常的反應,人的意誌也難以控製這種行為反應。
有一次,我去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的蛇館裏參觀,看到幾條眼鏡蛇不停地發出“哧哧哧”的聲音,我告訴自己,蛇被厚厚的玻璃隔著,不會威脅到我,完全可以把臉貼近玻璃去看個仔細,即使蛇向我撲過來,我也不用怕。可是,當蛇突然向我撲過來的時候,我的身體還是下意識地後傾了許多,差點跌倒。
其實,人們每一次遇到危險的或反感的信息刺激時,都會在邊緣係統的操控下,如實地做出反應,這就為我們分析人的肢體語言提供了重要的進化學依據。
在邊緣係統的支配下,人對外界信息刺激的反應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這樣的:麵對危險,無論人能不能應對,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動作凍結,然後進行全麵的評估;經過評估之後,假如無法應對,人就可能會產生逃跑反應;如果可以應對,人可能會選擇戰鬥,並製服對方;如果逃跑未遂或戰鬥失敗,人就會產生投降反應。人類的這四種基本反應在幾百萬年的進化曆史中已經被深深地印刻到人類的記憶深處或者基因片段之中。
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個炎熱的午後,一頭掉隊的斑馬獨自在河邊的草地上吃草,正當它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大自然的美味時,突然發現在不遠的地方,有一頭獅子正躲在一堆灌木叢後看著自己。斑馬立刻停止了吃草,屏住呼吸,輕輕地低下頭,仔細觀察。這時,它發現獅子開始躡手躡腳地慢慢接近自己。這是一頭雄獅,高大威猛,肌肉發達,危險即將來臨。斑馬掉轉方向,撒腿逃跑,因為它知道自己可能不是這頭雄獅的對手。就在它跑出去沒多遠的時候,它聽到身後急促的追趕聲,聲音越來越近,獅子的氣息已經完全可以嗅到了。就在獅子張開血盆大口準備撕咬斑馬的時候,斑馬決定奮力一搏,它尥起了蹶子。獅子被重重地踢到臉上,但它沒有放棄,繼續追趕斑馬,直到斑馬筋疲力盡的時候,將斑馬撲倒在地,咬斷喉嚨。
人的反應與動物是一樣的,在麵對危險和威脅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凍結,即停止一切動作、屏住呼吸、隱藏身體,以減少敵人的注意,同時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全麵評估,以盡快尋找最佳的應對方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凍結反應,可能表現為動作僵化、語言停頓、表情木然,此時的生理反應是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為逃跑做好準備。比如一個人去提包裏摸手機,卻摸到了一隻老鼠,首先的反應就是凍結,人的凍結反應時間,通常在一秒鍾左右,如果凍結反應時間過長,便有故意而為的嫌疑。
在麵臨恐懼的時候,凍結反應還有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即龜縮反應,就是像烏龜一樣,在危急時刻將自己的頭部迅速掩蓋起來。雙肩上聳的動作是一個經典的龜縮反應行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安全性,減少曝光率,增加隱蔽性,爭取反應時間,為采取下一步行動做好充分準備。龜縮反應有時也表現為將自己的頭和心髒部位用手遮住,因為身體的這兩個部位都非常重要,直接與生命密切相關。
在凍結反應的過程中,人的大腦會飛速運轉,迅速對當前刺激情境進行評估,假如評估的結果是無法應對,人就會產生逃跑反應,即讓自己的身體遠離刺激源,回到安全的狀態下。逃跑反應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有時表現為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逃離、傾斜或被阻隔,有時則表現為腳尖的朝向發生變化,做出即將離開的姿勢;有時則表現為視線的遠離或頭部的偏轉。比如,當你在山間小路行走的時候,突然發現一條黑色的毒蛇從路邊竄了出來,你嚇了一跳,知道自己無法應對這條蛇的侵襲,於是就立即跑開,避免與蛇正麵衝突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