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他確信沒有一個凡人能保持住秘密。如果他的雙唇緊閉,他會用指尖交談,背叛無孔不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深藏於內心的先天性傾向,這種傾向就是人們都想比他人獲得更多的資源,對他人擁有相對的支配權和控製權,從而使自己處在一種更為優越的地位。
這種心理傾向表現在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都在努力上進,追求卓越;表現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人人都在比拚趕超,追求幸福;而表現在溝通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到人人都想知道比他人更多的信息,知道他人是否在欺騙自己。眾所周知,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與他人交流溝通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內容,僅憑語言獲得信息是極其有限的,而且可能會上當受騙,隻有巧妙地洞察到對方內心的秘密,才能保證自己在交流中始終處在優勢地位。那麼,如何才能不動聲色地洞察到對方內心的想法,在交流溝通中獲得信息上的絕對優勢呢?秘密就隱藏在無聲的肢體語言當中,而要讀懂肢體語言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必須深入研究人類的肢體語言。
)一、撩開肢體語言神秘的麵紗
什麼是肢體語言呢?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由身體的各種動作代替語言本身來表情達意的一種特殊語言。肢體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肢體語言是指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腿、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向交流對象傳達信息,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而廣義的肢體語言除了包括身體與四肢傳遞的信息之外,還包括了麵部表情所表達的意義。本書以廣義肢體語言為標準,來分析各種肢體語言在不同情況下所傳達的不同心理意義。
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曾經說過:“語言是可以用來欺騙它的傾聽者的。”假如人類沒有進化出語言,人與人之間將永遠不會有欺騙。
語言的產生起初不是為了欺騙,而是為了提高溝通和交流的效率,但是,語言卻在人類溝通的過程中最終成為人們相互欺騙的便捷工具。1967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等人經過大量的實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人類在溝通中全部的表達信息=7%的語言信息+38%的聲音信息+55%的肢體語言信息。這個用於表示人類溝通時信息傳播比率的公式至少告訴我們一條重要的信息,人類在交流和溝通時,肢體語言傳遞的信息是最為豐富和重要的。
比如說,在人們日常的溝通和交流當中,常常用鼓掌表示同意、歡迎,用頓足代表生氣、憤怒,用搓手表示焦慮、擔心,用垂頭代表沮喪、消沉,用攤手表示無奈、無助,用捶胸代表痛苦、難過,等等。人類在很早就已經知道了如何用語言來欺騙別人,卻從來沒有進化出用肢體語言欺騙別人的機能。因此,分析解讀肢體語言的意義非常重要,我們既可以從肢體語言的特征和變化中獲得對方內心真實和隱藏的信息,又可以依據肢體語言來判斷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是否在說謊。
其實,早在1644 年,約翰·布爾沃就曾在肢體語言研究方麵做過一些嚐試,並出版了專著《手勢研究:手部的自然語言》,這本書被視為人們對肢體語言研究的開創性研究;直到1790 年,朱利葉斯·法斯特完成了一本著名的專著《體態語言》,才真正使得人們注意到肢體語言的重要性,從此打開了人們研究肢體語言的大門;19世紀70年代末期,達爾文在其專著《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用科學的方法對人類和動物的表情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從此,將肢體語言的研究引入了科學的殿堂。
進入20世紀後,人們對肢體語言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開始將現代科技發展成果引入到對肢體語言的研究當中,對人類的肢體語言及相關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湧現出像舍夫蘭、尼爾森、赫斯、艾克曼等一大批肢體語言研究專家、微表情專家和識謊專家,但在國內,專門研究人類肢體語言的專家屈指可數,有建設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且大多數成果也缺少本土化特色。
)二、探尋肢體語言的起源
關於肢體語言起源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和爭議,至今沒有定論。有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有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文化環境決定的;也有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決定的;還有人認為,基本的肢體語言是遺傳的,而特殊的肢體語言是後天習得的;甚至還有少數人認為,肢體語言是由人主觀願望決定的。那麼,肢體語言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韓振鋒在其著作《中外名家論演講》中曾經引用了俄國文學家阿·托爾斯泰對肢體語言的描述:“最初本來是沒有語言的,當人們還過著半野獸似的生活的時候,他們總是打著手勢,發出一些聲音,做出表示危險或好感的信號。總之,他們完全像聾啞人那樣表示個人的意願。後來,這些手勢的作用同聲音結合在一起,並且從聲音中產生出詞彙,最後才產生出有聯係的人類語言。”(引自劉立祥《演講學十一講--演講:沒什麼大不了的》,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03頁)由此,我們可以展開豐富的聯想,在遠古時代,當人類還沒直立行走的時候,隻能依靠肢體動作來傳遞信息,同時還會伴有一些聲音,那些聲音就像嬰兒學話時咿咿呀呀所發出的聲音,似乎是在為肢體動作進行最為直接的詮釋,而當這些聲音進化成語言的時候,它們和肢體動作之間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匹配關係。當某種聲音發出的時候,必然會配合相應的肢體動作,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從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時的肢體語言中,看到肢體動作和語言之間關係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