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通稱道光帝,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清仁宗(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後喜塔拉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重要事件:虎門銷煙、公布《穿鼻草約》、《南京條約》。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嫡長子
愛新覺羅·綿寧,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由於長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正是因為嘉慶長子早夭的緣故,所以愛新覺羅·綿寧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本來就對綿寧很讚賞,因為在鎮壓白蓮教起義之事中綿寧的表現,更是堅定了嘉慶皇帝傳位於綿寧的決心。
@忠孝兼備
綿寧年幼好學,間習武藝。10歲跟隨祖父乾隆打獵獲鹿,乾隆大喜,賜黃馬褂、花翎。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他又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很高興,封他為“智親王”,其禦槍號也賞賜了一個封號,叫“威烈”,嘉慶帝稱讚他“忠孝兼備”。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去世,綿寧繼位為帝,改名“旻寧”,年號道光。
@生活簡樸又才能平庸
道光時的清朝,積貧積弱,鴉片泛濫,官員們委靡不振,苟且偷安,州縣勒索陋規已到立法都不能禁止的地步,武備不興,經製兵戰鬥力削弱。道光帝像曆朝帝王一樣,關心治河,蠲免錢糧,賑濟災民。道光本人生活簡樸。熱河避暑,木蘭秋獮,過去帝王這些耗費巨資的習慣,他都沒有。然而道光帝才能平庸,不了解中國與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差距,依然執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於王朝的嚴重問題沒有重藥醫治。終道光一朝,宰輔都是昏庸之臣。
@平定張格爾叛亂
道光六年(1826)六月,張格爾利用南疆維吾爾族人民對清朝參讚大臣靜斌殘暴壓迫的不滿情緒及其宗教影響,煽動叛亂,糾集起數萬人攻占了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葉爾羌(今莎車)、和闐4城。道光皇帝調集清軍3萬餘人以揚威將軍長齡、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阿隆、甘肅提督楊芳為統帥入疆平叛,在七年三月擊敗張格爾,收複四城,並於年末誘執張格爾,押赴北京,在午門舉行獻俘儀式,道光下令將其寸磔喂狗。
@漕糧海運
過去從兩江(江西、江南兩省。江南省包括現今江蘇和安徽)、湖廣等地征來的漕糧(田賦中運送京師、通州部分)都是從大運河運到目的地,漕運官員經常利用手中的職務之便中飽私囊。加上運河受水患破壞經常遭到阻礙,運費又高。戶部尚書英和建言海運便利。海運曾行於元代至明代永樂間。道光帝將此建議交給有漕糧的省討論,兩江總督琦善、安徽巡撫陶澍請求把蘇州、鎮江、太倉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運。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將綱鹽法改為票鹽法
清朝鹽政向來采用明朝綱鹽法。這種辦法,由固定的鹽商憑鹽引行銷綱鹽,而鹽引完全為鹽商壟斷。鹽商壟斷鹽業,又須維持龐大的銷鹽機構,導致鹽價提高,引起銷售困難。不照章納稅的私鹽泛濫,鹽引滯銷,鹽稅減少,鹽商遭受打擊,綱鹽法難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綱,允許私販經銷的主張。道光帝支持陶澍於十一年推廣這種任何人隻要納稅,都可以領票運銷食鹽製度,打破了食鹽運銷的壟斷,降低鹽價,促進了鹽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