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微臣看來,殿下三策,若論難易程度應該反過來說,捐銀之策雖屬下策,但運作起來也是極為難行,但在殿下的三策之中相比之下卻是最為容易的。隻要陛下一道聖旨,哪個溧陽官員不敢不從。其次是中策奉官捐銀,雖然會有一定的阻力,但隻要運作得當,相信也會順利運行。最為難做的就是殿下所列上策,一則是因為新政,推行起來肯定不會讓人輕易接受,二則是有所掣肘,因為要靠民間信用度極高的煙雨莊作為發行國債的媒介,在我朝大量發行國債的同時,會有很多方麵要受到煙雨莊的製約,不然這個媒介一旦不予配合,此事也就無法運行,三則是後期會留有一定的隱患。本來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國債發行,購買自由,富有閑錢之人,不但能得到更多的投資渠道,還能放心存放,而我朝因為國庫的充盈,對於救濟災民、平定叛亂和發展軍隊裝備上,不會出現捉襟見肘,但日後還付本錢之後的息金也是支付的一大筆財源,這會額外增加我朝的財政負擔,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時,吏部尚書石有山站了出來侃侃而談,無論從三策的難以程度和運作後起預想的弊端,都分析的合情合理,頭頭是道。
吏部石有山的話,讓李玉不禁對他看似很不起眼之人開始刮目相看,誰說古朝無賢能,這不是就一個典型的賢能之臣,李玉若能想到他這般之細,因為有幾千年的知識積累,那是情有可原,可這石有山僅憑李玉的隻言片語就能分析的如此透徹,這下讓李玉可是打開了眼界,看來若真論治國之策,自己能出點花哨點子,跟人家豐厚治世經驗和準確的形勢預斷簡直就是拍馬也不及啊,對這個評說中肯的吏部石大人,李玉從內心那是深深的敬佩,尤其是最後一句,自己最好的上策在人家眼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本來國庫虧損,需要充盈就是個十分棘手的症結,根本就是無解,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兩全其美的的好計策,發行國債李玉本以為這滿堂的朝臣會大為讚賞自己,沒想到第一出來評價的卻是十分的勉強,想想也是,要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許就不用調遣三皇子專門督辦此事了。
“石大人所言精辟啊,真是分析透徹、入木三分,可一下都說到了朕之心裏,但不知既然石大人認為玉兒這三策最後的上策是最難之行,為何還要認為是上策呢?”這時的皇帝李贄可是真的站在一個國家君王的立場上,迫切的想聽到吏部石有山的解說。
這時,略加思索之後的石有山再次說道:“就陛下剛才所說,微臣已經說了殿下說的三策之中,為何還將最難行的上策,依然列為是上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上策雖然看似新政,卻也是舊聞,陛下可能不曾了解民間的借貸,就是誰家出現了突發事件,一時窘困需要大量的錢財,但又沒有親鄰暫借於他,於是便有了一批靠放貸為生之人,他們專門就是找這些因為一時困難而急需銀錢之人,但前提是借貸之人或是今後有償還的能力,或是有極高的信用度,才可放心暫借予之,否則就算你承諾的息金再高,也不會有人借貸與你的。所以說殿下所說通過煙雨樓發行國債,乃是上上之舉,關鍵就是放行國債可以短時間內籌集大量的銀錢,不像前兩策,雖然做起較為容易,但收效恐怕甚微,也不如放行國債籌集銀錢的數目之巨大,因而微臣對殿下上策之舉還是附議的。”
在石有山議論李玉的上中下三策之時,李玉也對此人開始關注起來,聽他之言,不但是治國有略,對與民間街巷之事也甚是了解,這不就是前世所說的上聞朝臣之事,下體民間疾苦的治世能臣嗎?
這時的皇帝李贄通過石有山的詳盡解說,對於李玉所言的放行國債之策已然更加的清晰,眾臣也大致都已了解,實際上就是大燊朝現在有難了,急需銀錢,為了度過一時的難關,現在暫向子民們借些錢來花,但不是白借,而是定期有息金,這樣一來,買賣自願,購買自由,你想要是整個大燊朝的子民都積極響應的話,那購買國債的銀錢將會在幾日之內,立刻達到充盈國庫的目的,還別說,這李玉說的上策還真是籌錢最快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