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八關天津橋(2 / 2)

不過大唐的老百姓還是喜歡稱此關為虎牢關,此地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於此而名“虎牢”。李唐先祖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因此為了避諱李唐先祖之名,所以虎牢關被改稱為武牢關。

在虎牢關與成皋城,曆史上有名的戰爭有數十起,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的成皋之戰、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戰以及本朝太宗皇帝與竇建德的武牢之戰。

成皋之戰是扭轉了楚漢局勢的會戰,漢高祖首創了後發製人、疲敵製勝的策略。漢高祖劉邦先在成皋之戰采取先疲後打方針,以主力堅壁蓄銳,待機破敵,遣偏師襲擾敵後,斷其糧道,逐漸削弱敵之力量,積極創造戰機。此戰後在項羽疲敵撤兵的路上經曆陽夏之戰、固陵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漢軍適時轉入進攻,在進攻中連續追擊削弱楚軍,窮追猛打不給敵方喘息之氣,連續作戰,終獲楚漢之爭的全勝。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戰乃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開始。此戰董卓麾下大將溫候呂布於虎牢關前橫掃十八路諸侯,威震天下,現今還有溫候呂布的點將台遺留。此戰後董卓聽從謀士李儒以退為進之計,放棄洛陽,遷都長安,十八路諸侯入洛陽後自此分崩離析,再也不思攻伐董卓,紛紛割據土地相互攻伐,漢末天下大亂自此而起。

而太宗皇帝與夏明王竇建德的武牢之戰在大唐更是可謂是家喻戶曉了,此戰發生在武德三年七月至四年五月,尚是秦王的太宗皇帝率軍在洛陽、虎牢關各個擊破了王世充的鄭軍以及竇建德的夏軍。

王世充原來是前隋東都洛陽守將,隋煬帝死後,他在大唐武德二年四月稱帝,國號鄭,並利用當時唐軍在河東作戰,無暇顧及山東的機會,奪取了大唐在河南的部分土地。高祖李淵為奪取中原,采取先鄭後夏(竇建德當時已稱夏王)、各個擊破的方略,命令秦王李世民領兵八萬向東攻打王世充。王世充與太宗皇帝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唐軍攻克了洛城以外全部都畿道城池,並占領虎牢。王世充一邊收縮兵力死守洛陽城,一邊派軍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當即率領共十幾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前來支援王世充,就此揭開了武牢之戰的序幕。

此戰是少量精銳鐵騎擊破烏合之眾的典範。戰前太宗皇帝與部下商議對策,包括蔣國公屈突通在內的部將多主張退避。太宗皇帝力排眾議,決定分兵,大部繼續圍困洛陽,而太宗皇帝親自率軍占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向西進軍,一舉兩得。

由於虎牢關地形險要,竇軍不能前進,駐紮了一個多月,加上多次作戰不利,竇軍士氣低落,將卒思鄉。太宗皇帝得知後,果斷引誘竇建德出戰,竇軍果然全部出動。太宗皇帝親自率領麾下三千五百玄甲精騎直衝入竇軍,反複殺穿竇建德軍陣。竇建德當時正和群臣議事,唐軍突至,前後夾擊,竇建德軍陣勢大亂,連竇建德自己都受傷被俘,秦王麾下的三千玄甲軍一戰成名。

擊潰竇建德後,太宗皇帝回軍洛陽,王世充自知無法支撐,於是率領麾下文武打開則天門在天津橋前向太宗皇帝投降。

此戰太宗皇帝以少勝多,一舉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割據軍閥,名震天下。大唐一統中原以及河北,從隋亡後的諸多割據勢力中脫穎而出,具備了席卷天下的實力與聲望,大唐一統天下的基礎從此奠定。而此戰後,太宗皇帝憑借軍功顯赫,被高祖李淵特設為天策上將軍,開牙建府,在朝野以及軍中聲望無兩。當時尚是秦王的太宗皇帝自此產生了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的野心,導致了日後的玄武門之變。

站在天津橋上,王山洛沉浸在太宗皇帝的赫赫武功中,不知不覺漸漸從天津橋一端走到另一端。

遙遙看了一眼巍峨的皇城,王山洛喃喃道:“太宗皇帝何等雄偉人物,他的子孫竟然被一個老婦人肆意拿捏蹂躪,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