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拿倫理學的基本問題當例子:什麼是善?或者,一個行為在什麼情況下是道德正確的?這些問題乍聽之下非常抽象。確實也是如此。有一個思想遊戲或許可以幫我們一點忙:
想象你是一名火車司機,正要開火車進入隧道。突然間你看到軌道上有五名鐵路工人。你立刻按下刹車,但是沒用。刹車器故障了。如果按下轉轍器,開往另一條隧道,你就能救下這五名工人的性命。隻可惜那條隧道裏也有鐵路工人,但那邊隻有一個人。你會怎麼做?你會按下轉轍器,以便讓隻有一人而不是五人喪生嗎?再者,如果那名落單的鐵路工人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又會怎麼做?
再想象你是一名外科醫師,眼前躺著五名病患,其中一人急需心髒,另外兩人各需要一葉肺髒,剩下兩人則各需要一顆腎髒。這五人都屬於同一種罕見血型。不幸的是,他們一直等不到捐贈者。時間非常緊迫。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完全健康的年輕男子走進醫院,擁有跟他們相同的罕見血型。作為外科醫生,你有能力無痛地殺死那位年輕人,取出他的器官,拯救這五名病患的性命。於是問題又來了:五條人命換一條人命。在這個情況下你會怎麼做?如果這五名病人裏,兩個是你的爸爸媽媽,三個是你的小孩,你又會怎麼做?
這些哲學的思想遊戲讓我們麵臨難題。沒有人會想做這種決定。然而更加困難的,是要解釋為什麼一個人在這個情況下會這樣決定,在那個情況下又會做相反的決定。在道德直覺的引導下,我們有時這樣決定,有時那樣決定,卻都不知道原因為何。我們會感受到內心的衝突,這讓我們不舒服,但也吸引我們的注意。於是我們開始仔細思索。哲學就此攫住了我們。
然而哲學的思想遊戲不隻能引發我們的思考,還能使困難的理論更容易理解,並讓我們找到直覺易懂的方式來切入複雜的問題。前麵我們用了鐵路工人及器官移植等兩個例子,呈現的就是兩個最重要且互相對立的道德理論:效益論(Utilitarismus)與義務論(Pfliethik)。效益論主張,一個行為如果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效益,那就是道德的。道德就是為了“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福祉”這個目的而存在,效益論如是說。與之對立的是義務論。根據義務論,行為的價值不隻取決於其結果,而且也取決於其自身。殺人、施加酷刑以及偷竊,都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不管這些行為導致多大的善。這些行為在道德上是錯的,其價值不能通過成本利益的計算來提升。所以根據義務論,有些特定的權利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是不可損害的,比如生命權。人的尊嚴不可侵犯——這是德國基本法開頭第一句話。
讓我們拿倫理學的基本問題當例子:什麼是善?或者,一個行為在什麼情況下是道德正確的?這些問題乍聽之下非常抽象。確實也是如此。有一個思想遊戲或許可以幫我們一點忙:
想象你是一名火車司機,正要開火車進入隧道。突然間你看到軌道上有五名鐵路工人。你立刻按下刹車,但是沒用。刹車器故障了。如果按下轉轍器,開往另一條隧道,你就能救下這五名工人的性命。隻可惜那條隧道裏也有鐵路工人,但那邊隻有一個人。你會怎麼做?你會按下轉轍器,以便讓隻有一人而不是五人喪生嗎?再者,如果那名落單的鐵路工人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又會怎麼做?
再想象你是一名外科醫師,眼前躺著五名病患,其中一人急需心髒,另外兩人各需要一葉肺髒,剩下兩人則各需要一顆腎髒。這五人都屬於同一種罕見血型。不幸的是,他們一直等不到捐贈者。時間非常緊迫。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完全健康的年輕男子走進醫院,擁有跟他們相同的罕見血型。作為外科醫生,你有能力無痛地殺死那位年輕人,取出他的器官,拯救這五名病患的性命。於是問題又來了:五條人命換一條人命。在這個情況下你會怎麼做?如果這五名病人裏,兩個是你的爸爸媽媽,三個是你的小孩,你又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