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1 / 3)

要周昭說,改變應該是從仁宗皇帝開始的,進步都是一點一點的。

仁宗皇帝不負一個“仁”字,在位四十多年,是我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可殺的人寥寥無幾,以前可不是現在依法按律的年代,那是君父大如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高度集權時期。仁宗的仁慈不僅表現在施政綱領,善待百姓上,還表現在他對待興宗的態度上。長壽的帝王和壯年的太子之間的是非,史書上太多了,也就是仁宗陛下的仁慈使得興宗登上了皇位,才有這後續的光輝、燦爛與榮耀。

若說仁宗的仁,還是禮法骨肉親情中的人性光輝,那興宗的胸懷就是超越親情的家國大義。興宗沒有子嗣,因此把皇位傳給的成祖。成祖的生父,可是因謀反事敗自殺的原恭郡王啊。即便皇帝更替,到他這裏已經是第三代了,可是遵照成祖的聖旨,他依舊沒給這位曾祖父平反,追諡為皇帝。

興宗當時能摒棄個人恩怨,平息物議,把國家交給最適合的成祖,此時回想起來,不覺肅然起敬。興宗在位不過六年,在皇朝三百八十年的曆史中不過短短一瞬,可憑借這樣的德行,誰也不能掩蓋他的光輝。

接著就是成祖,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對他的評價無論用什麼樣的溢美之詞都是不夠的,成祖二字,就是最後的蓋棺定論。他在位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地位突出,對周邊小國震懾力巨大,現在的版圖有很多都是當時並入王朝的。這樣一個人的出現如同太陽升空,世間的一切都不能與他爭輝。

在他這裏進步是最大的,女性地位的提高、商人地位的提高、思想的巨大解放,到了成祖晚年,他已經退位成為太上皇,但依舊主持了廢除賤籍的政策,讓人在法律上第一次實現了人人平等。即使這項政策發生在英宗年間,但功勳應該記在成祖身上。

作為孫子,對祖父最感激、評價最高的不是這些,而是他開創了皇室一夫一妻無妾的先河。翻開史書,史上因為奪嫡而生出的亂子數不勝數,即便是一母同胞,也殺的個血流成河。是祖父的存在,讓皇宮成了家,而不是爭鬥的場所,現在自己人到中年,回想起來,最溫暖的地方還是大明宮,他的家。大明宮矗立三百多年,見證了太祖開天辟地的盛況、太宗年間奪嫡的慘劇,也見證從成祖過後,皇室的溫馨。

周昭十分感激自己的祖父,他不僅在朝政、國事上給了後輩指引,也在生活上樹立了良好的典範。皇族之所以走在很多家族前麵,不就是因為他們能擰成一股繩嗎?團結的前提是心往一處使,而血緣、姻親是他們最緊密的聯係。沒有妾室、庶出的存在,讓家庭更有凝聚力。

有了皇室將近百年的率先垂範,民間納妾之風也逐漸走向消亡。成祖年間女子地位的提高,英宗年間人口買賣製度的廢除,讓自願做妾的女子消失了一大半,到了自己這裏,直接廢除的納妾製度,讓國家一半的人,更加名正言順的站立起來。

要周昭說,改變應該是從仁宗皇帝開始的,進步都是一點一點的。

仁宗皇帝不負一個“仁”字,在位四十多年,是我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可殺的人寥寥無幾,以前可不是現在依法按律的年代,那是君父大如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高度集權時期。仁宗的仁慈不僅表現在施政綱領,善待百姓上,還表現在他對待興宗的態度上。長壽的帝王和壯年的太子之間的是非,史書上太多了,也就是仁宗陛下的仁慈使得興宗登上了皇位,才有這後續的光輝、燦爛與榮耀。

若說仁宗的仁,還是禮法骨肉親情中的人性光輝,那興宗的胸懷就是超越親情的家國大義。興宗沒有子嗣,因此把皇位傳給的成祖。成祖的生父,可是因謀反事敗自殺的原恭郡王啊。即便皇帝更替,到他這裏已經是第三代了,可是遵照成祖的聖旨,他依舊沒給這位曾祖父平反,追諡為皇帝。

興宗當時能摒棄個人恩怨,平息物議,把國家交給最適合的成祖,此時回想起來,不覺肅然起敬。興宗在位不過六年,在皇朝三百八十年的曆史中不過短短一瞬,可憑借這樣的德行,誰也不能掩蓋他的光輝。

接著就是成祖,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對他的評價無論用什麼樣的溢美之詞都是不夠的,成祖二字,就是最後的蓋棺定論。他在位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地位突出,對周邊小國震懾力巨大,現在的版圖有很多都是當時並入王朝的。這樣一個人的出現如同太陽升空,世間的一切都不能與他爭輝。

在他這裏進步是最大的,女性地位的提高、商人地位的提高、思想的巨大解放,到了成祖晚年,他已經退位成為太上皇,但依舊主持了廢除賤籍的政策,讓人在法律上第一次實現了人人平等。即使這項政策發生在英宗年間,但功勳應該記在成祖身上。

作為孫子,對祖父最感激、評價最高的不是這些,而是他開創了皇室一夫一妻無妾的先河。翻開史書,史上因為奪嫡而生出的亂子數不勝數,即便是一母同胞,也殺的個血流成河。是祖父的存在,讓皇宮成了家,而不是爭鬥的場所,現在自己人到中年,回想起來,最溫暖的地方還是大明宮,他的家。大明宮矗立三百多年,見證了太祖開天辟地的盛況、太宗年間奪嫡的慘劇,也見證從成祖過後,皇室的溫馨。

周昭十分感激自己的祖父,他不僅在朝政、國事上給了後輩指引,也在生活上樹立了良好的典範。皇族之所以走在很多家族前麵,不就是因為他們能擰成一股繩嗎?團結的前提是心往一處使,而血緣、姻親是他們最緊密的聯係。沒有妾室、庶出的存在,讓家庭更有凝聚力。

有了皇室將近百年的率先垂範,民間納妾之風也逐漸走向消亡。成祖年間女子地位的提高,英宗年間人口買賣製度的廢除,讓自願做妾的女子消失了一大半,到了自己這裏,直接廢除的納妾製度,讓國家一半的人,更加名正言順的站立起來。

周昭自嘲想道,雖然在位隻有短短的十一年,但他也不是光吃飯不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