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官職提到差不多的位置,也就不再遷升。
這是為何?
一方麵當然是留給繼承人餘地,假如曹『操』活的時候就把張遼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位置,等他自己死了之後,曹丕繼承他的魏王位置,就會發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賞賜給張遼了。
第二個原因麼,張遼是外姓,非是嫡親宗室,在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族親大將在的情況之下,本來就不該輪到他張遼升官。
說到這關內侯、關外侯,其實就是以函穀關為基準,在內的是關內侯,在關東側的就是關外侯。
秦起隴西,又漢襲秦製,也因此,這關內侯、關外侯之別,並非是以後人目光所看到的關內、關外。
在戰國七雄爭霸之時,秦以隴西為中心,函穀關之東被秦人喚為關東,而關內、關外之別就是由此而來。
不管是關內侯、關外侯,還是關羽的漢壽亭侯,前期有些可算有些實際利益,而等到曹丕上位,頒布“十爵”之後,那都隻能算虛封,並沒有真正的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
曹魏黃初三年製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
這樣的格局其實一直延續到後世,就再也沒有被改變過。
之後有些朝代鎮守一方的將軍、提督做大,不把皇帝小兒、老兒放在眼裏,那實際上就是出了大問題,已經日薄西山,就如眼前的漢末境像一般,到了要更換朝代的時候了。
之前罷,袁術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既然曆史走向是這樣的,他原來也沒有什麼大的意願去改變。
製度,說到底絕非是一個王朝興衰的關鍵,關鍵隻在於一點,那就是人心。
人心向公,則天下為公。
而人心向私,則各個心懷鬼胎,不滿且處處嫉妒、刁難他人,除非是那些阿諛奉承之輩,假君子、真小人,不然何以立足朝堂?
換而言之,就是好人也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上行下效,古有楚王好細腰,故有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之事。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啊,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後改名虔,自立為楚國國君,春秋時代有名的窮奢極欲、昏暴之君楚靈王,喜歡男子有纖細的腰身。
因此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製自己的腰身。
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屏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站起來。
結果如何呢?
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
製度隻是一把刀而已,好人拿在手裏會護佑族人,而壞人則會幹出一些喪盡天良的事情來。
正義得不到伸張,公平得不到維護
沒有了上升的渠道,平民百姓就會像狂風暴雨來臨之時的墊腳石,在背負托著金字塔尖的那一批的同時,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就會堵塞住泄洪的孔道,而後把全體都葬送在滔天巨浪之中!
孔聖二十一世孫,孔融的兩個兒子,就在曹『操』抄家的時候說過“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