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郡置丞一人,掌治民,郡在邊地的,又有長史一人,掌兵馬,皆六百石。又有郡司馬,在長史之下。王國之相、列卿太守皆掌治民,進賢能,除奸猾,春行所屬縣,勸民農桑,賑救貧乏。秋冬遣文無害吏,審訊囚犯,使罪當其法,無所冤濫。”
…
“恭賀主公,賀喜主公,臣粗略估算後,豫州、揚州所缺官員人數當為一百二十人,你想要擢升誰,盡可派遣下去。”
翹首帶著徐徐笑意,袁渙一副看你出醜的模樣,著實讓袁術不爽。
“官員任命,曜卿,你自可任意調遣,我不加胡亂指摘。”
袁術頓了一下,將這些職責全部推了過去,似笑非笑間,袁術又道:“我隻關心帶兵打仗的那些大將,現在我能擢升幾人,安排什麼樣的官職才算合適?”
袁渙苦笑,袁術說的好聽,其實就是推卸責任,感念倚重之恩,袁渙不敢不鄭重,遂清清嗓子講道:“刺史、州牧幾經更迭,時至如今,權責都是秉一州之統,即掌州郡軍政人事督察各職務。”
“刺史有治所和官署作為駐地,有屬官從事史略與司隸同。主要分別是別駕從事,主錄眾事,實為佐官‘別駕州之上佐,故曰股肱’治中從事,主州選署及眾事,即郡縣功曹。若其州有軍務,則置兵曹從事,主掌兵事。主薄,掌管文書。”
說完這些,袁渙沉吟了良久,然後用不經意的口吻說道:“主公,你在軍中置偏將軍等職,實則與地方無關,地方隻有功曹、從事、裏長、亭長、都尉等官職…”
“主公你有後將軍官身,開府儀同三司…,自可隨意安排。”
見到袁術喜形於色,袁渙諫道:“主公,就算如此,也不可輕率為之。”
袁術問道:“這是為何?”
真是天生貴胄,不知民間疾苦,袁渙感慨了一聲道:“拿主公的後將軍來說吧,三品武職,秩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穀。”
“朝廷所任之校尉秩比二千石,軍司馬比千石,軍侯比六百石,屯長比二百石…”
“主公可計算過,單單二千石的俸祿能置幾名校尉,幾個軍司馬?”
“當然了,時下另當別論,不過主公假如還想依照朝廷所製封賞諸位,就須仔細考慮一下,封賞過多是不是合適?”
袁渙的意思袁術聽懂了,他是擺事實講道理,自己名下有多少產出,能夠滿足大量封賞的要求嗎?
食祿低了,是個人都會有怨言,這與軍心不利,食祿高了,則要小心現在所擁有的地夠不夠封賞。
封賞將軍位,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這其中包括了被受封之人,也包含著收支是否能夠平衡的問題。
受封的人當然會有狂喜的心情,他得到了更高的收入自然會高興,然後感恩戴德的回報自己,在戰鬥中會奮力拚殺,以報知遇之恩。
而作為他們的主公,相應的要拿出一部分的利益,給予這種行為一定的獎勵。
所謂治軍有方,就是這樣,隻要上、下都不犯錯,一般用於征戰,便會達到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