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沐末年,沐朝末代帝君沐成於沐皇成四十一年欲收歸涼州路和綿州路二路節度使所有兵權,不料逼得涼州路節度使烏魯台當場斬殺前往傳旨的欽差後,隨後舉兵反叛,攻破涼州路知路衙門,斬殺涼州路知路王權。
隨後烏魯台集三州之叛兵,舉清君側之口號,於沐皇成四十一年春大舉進攻都城沐京,守軍不敵,堅守三月有餘後沐京城破。
沐皇成見叛軍入城,悲戚萬分,點火自焚於皇宮內。
烏魯台叛軍見沐皇成已死,於沐京內燒殺劫掠一月有餘後,撤離沐京重回涼州路,並對外宣稱涼州路自立,號涼州國,烏魯台自封為涼州王!
見烏魯台稱王,加之沐皇成已死,其餘節度使紛紛稱王自立。
如:綿州路節度使李國良隨後便宣布自立,號趙國,自封為趙王;
永寧路節度使白澤平宣布自立,號寧國,自封為寧王;
金州路節度使陳冠宇宣布自立,號陳國,自封為陳王;
……
一時之間大大小小一群節度使紛紛宣布自立,稱王稱霸,諾大的五百餘年王朝沐國就此四分五裂,諸侯混戰。
而就在這時,沐國海州路,因前往這裏巡察,所以躲過一劫的沐國太子沐林在大臣的擁護下,於沐皇成四十一年末宣布登基稱帝,以揚州路,海州路,臨州路,明州路四路之地重建沐國,定都臨州,改臨州路為南直隸,外人稱之為南沐朝。
南沐朝一建立,立即有大量的士子百姓紛紛舉家南移。
南沐建立一月後,九死一生逃出沐京的三皇子沐楓在鳳天路,定州路,保州路三路官員的擁護下,登基稱帝,同樣是對外宣稱國號沐,定都象州,該定州路為東直隸,外人稱之為東沐。
南沐朝建立後,於南沐皇林元年二月,拜葉國柱為平叛節度使,提十二個軍的兵力,攻擊三十餘萬,大舉北伐。
北伐軍所向披靡,隻月餘便已收複南中和隴州二路,外加一個直隸,天下震動。
南沐皇林元年三月,葉國柱所部北伐軍於直隸同東沐北伐軍相遇,兩軍二話不說大戰於興樂州。
兩軍大戰一日一夜,東沐大軍首先不敵,潰逃至清水州。
南沐大軍由於連續大戰已是疲弊之師,並未太過於追擊便放過了東沐大軍。
此一戰,南沐大軍殲滅東沐軍三萬有餘,俘獲四萬有餘,繳獲物資無數。
東沐大軍退至清水州後,不甘失敗,派遣使者遊說涼州烏魯台和綿州李國良,曉之以利弊。
在付出一定的代價後,終於是打動了兩人出兵共同夾擊南沐大軍。
由此結果可想而知,葉國柱所部三十萬餘人,被三方聯手夾擊,最終是寡不敵眾,傷亡十餘萬後,敗退至南中路。
才一退回南中路,又遭遇信州桓力行的偷襲,已是疲弊外加驚弓之鳥的北伐軍大敗,四散而逃,葉國柱見已是無力回天加之自刎被阻,隻得帶著萬餘精銳退回南沐。
盡管後來還有敗兵陸陸續續歸隊,葉國柱還是在這一戰中損失了近十餘萬人,回到南沐時也就隻有不到十萬人,糧草輜重全無,士卒也是是個個疲憊不堪,自此以後南沐再不敢輕易北伐。
整個沐國就此分裂為,南沐,北沐,涼州國,趙國,寧國,信國,陳國七大割據勢力,外加上隴州路,南中路,直隸三大混戰地區的大小勢力,構成了如今的沐國。
至於在沐國大亂之際,想要借機瓜分沐國的外國勢力不是沒有沒有,恰恰相反,在沐國大亂的第一時間,周邊的文宋,北越,羌,蠻金無不派出軍隊攻伐沐國邊境,想要借機侵吞沐國。
無一例外,這些伸出手的外國勢力,無不是被擊退。
如:羌就是在烏魯台發動叛亂的第一時間便入侵涼州路,在侵占了涼州大半土地後,烏魯台趕回來了,宣布自立後,立即帶著殺氣騰騰的士卒收複全境,將侵犯的羌族人絕大多數都陣斬和俘虜,羌族為之元氣大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南下。
同樣如此,在永寧路的寧王白澤平也是碰到了北越大舉入侵,為了抵禦北越軍,因此白澤平這才沒有同南沐軍在北伐期間交過一次手,哪怕是南沐潰逃之際。
居於雲海邊的信州路信王桓力行也是因為沒有同外敵有交界,所以可以舉傾國之兵重創南沐的北伐軍。
蠻金在同樣是在北伐期間猛攻金州路的東寧關,將陳王陳冠宇給死死拖在了金州路,無暇他顧。
因為陳國無暇他顧,所以東沐和信州便是有精力可以派出軍隊去攻擊北伐軍。
而為何同秦有著交界的東沐和綿州敢派軍出擊,主要還是秦同樣是發生了政變,此時的的秦已是自顧不暇豈還有實力去入侵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