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一生中,除了在天竺取經路上認識了各種權貴外,他和唐太宗、唐高宗的關係也非常密切。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憑借自己在佛法研習上的造詣那肯定是不夠的,還得有點個人的智慧。
在我的印象中,出家人就該六根清淨、不問俗世,實際上,以玄奘這樣一代高僧的地位來說,不問俗世是不可能的。玄奘學佛也是希望能弘揚佛法,傳道給更多人,其目的仍然是入世。有幾件小事,很能說明玄奘在出家人身份之外的性情。
玄奘開始決定去天竺取經學佛時,正好是唐朝初年。當時人口是不能隨便流動的,出關要有護照,要取得相關許可。但玄奘去意已決,而且不等護照簽證的發放就想走,所以隻好混進了流民隊伍當中偷偷逃出了長安。等他取經回來,在印度名聲大噪了,這就成了一個問題。玄奘的厲害之處就顯示出來了,他在返回的途中,還沒有到長安時,就給唐太宗寫了不止一封信,態度誠懇、謙卑地做了檢討,請求唐太宗原諒自己當時求學心切,犯下偷渡的錯誤。
這一招相當厲害。在已功成名就的時候,公開自己當初的過錯並祈求原諒,而且以贖罪之心帶回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佛法論文,那唐太宗能不給台階下嗎?所以等玄奘回到長安時,唐太宗不僅沒有處分他,反而讓文武百官、百姓、僧尼全都夾道歡迎,可見人該軟的時候就要軟。
玄奘回國後,一方麵接下了國家交下來的任務,一方麵又專注自己“本行業的市場拓展”,同時不忘和最高領導層搞好關係,還要麵對不同宗派的競爭,處理很多纏在身邊的俗事。我們回過頭看,他做得都不錯。尤其是玄奘的處事之道,某種程度上是值得我們商人學習的。
由他口述、弟子記錄的一本書叫《大唐西域記》,非常有名,這是國家給他的任務,讓他把去天竺求學途中的見聞都記錄下來。這本書後來成為研究中國佛教曆史、中印交流史和當時中亞、印度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曆史典籍。它的編寫其實最早是唐太宗要求的,當時唐太宗和唐高宗最基礎的信仰應該算是道教,但到了他們執政時期,佛教發展勢頭迅猛,民間信仰也非常興旺,加上玄奘的成就,所以兩位帝王對佛教的態度都有點微妙。唐太宗去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玄奘像是國師一樣,常常進宮一整天,跟唐太宗討論佛法;到了唐高宗時候,雖然後期玄奘的很多請求都被駁回,但高宗還是很敬重他的。玄奘圓寂的時候,高宗還感歎“朕失國寶”。
玄奘為了弘揚佛法,獲得政府的支持,他在高宗麵前也時常要極力討好,會稱頌帝國出現祥瑞之兆,甚至為武則天的孩子主持剃度。但在政治權力中心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哪怕是像玄奘這樣已經非常懂得周旋的高僧,後來也遇到一些困難,甚至是打擊。
玄奘一生中,除了在天竺取經路上認識了各種權貴外,他和唐太宗、唐高宗的關係也非常密切。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憑借自己在佛法研習上的造詣那肯定是不夠的,還得有點個人的智慧。
在我的印象中,出家人就該六根清淨、不問俗世,實際上,以玄奘這樣一代高僧的地位來說,不問俗世是不可能的。玄奘學佛也是希望能弘揚佛法,傳道給更多人,其目的仍然是入世。有幾件小事,很能說明玄奘在出家人身份之外的性情。
玄奘開始決定去天竺取經學佛時,正好是唐朝初年。當時人口是不能隨便流動的,出關要有護照,要取得相關許可。但玄奘去意已決,而且不等護照簽證的發放就想走,所以隻好混進了流民隊伍當中偷偷逃出了長安。等他取經回來,在印度名聲大噪了,這就成了一個問題。玄奘的厲害之處就顯示出來了,他在返回的途中,還沒有到長安時,就給唐太宗寫了不止一封信,態度誠懇、謙卑地做了檢討,請求唐太宗原諒自己當時求學心切,犯下偷渡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