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親王雍仁暴亂奪位 裕仁夫婦午夜驚魂(一)(1 / 3)

東瀛倭國日本。

昭和11年(公元1936年)2月26日午夜,氣寒冷,雪花飄零。

秩父宮親王雍仁在野田糾夫將軍擁戴下發動暴亂,企圖奪取皇位。

取裕仁而代之這個念頭由來已久。

所以逼宮前,雍仁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絞盡腦汁將所有一切考慮周全,準備得非常充分,可謂算無遺策,百密而無一疏;隻是謀事在人成事在,一個乳臭未幹的少年意外出現,將他的千秋美夢變成了一枕黃粱。

而裕仁萬萬未料到,他這個親弟弟會糾集人馬起兵作亂,逼迫自己禪位;也萬萬未料到,正當他夫婦二人陷入絕境回無力之際,那少年大顯驚之技,斬妖除魔擒王,力挽狂瀾;更萬萬未料到,自己殫精竭慮苦心經營的大日本帝國,會逐漸無形地葬送在他的手鄭

裕仁是第124代日本皇。

雍仁發動暴亂時,他正在吹上禦所內宮埋頭悉心忙於國事,還未來得及就寢。

皇後久彌宮良子在一邊盡心盡力照料他。

雖然通宵達旦,眼睛澀兀,麵容略有疲憊,但他將五官埋在久彌宮良子端過來的熱水盆中浸潤片刻,擦拭幹淨,喝了薑湯,活動一下筋骨後,整個人立刻變得精神煥發神采奕奕。

他從案幾上拿著一張紙,一邊瞧著,口中一邊嘖嘖稱奇。

久彌宮良子微微一笑,躬身:“敢問陛下,何事如此歡心?”

裕仁趕忙扶起她,將手中紙遞給她:“皇後你看哪,一篇絕妙的好文章!”

久彌宮良子伸手接過,輕移蓮步,借著燈光細瞧,隻見紙的最頂端眏著三個遒勁大字:治國論。

正文開篇這樣寫道:“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子,得乎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是故得民心者得下;下既得,必依民心而治之,百姓富足,四海升平,夜不閉戶,社稷可安如磐石……”

原來,兩個月前,為了選拔可用之才,裕仁經過認真思考,結合江戶時代的“學問吟味“製度和明治初期的“進士及第”製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科考。

科考題目既簡單又複雜、既簡明又深遠:論治國。

經過層層閱卷層層篩選,最後有十人十篇優秀文章呈獻進皇宮,其中這一篇“治國論”尤為突出,一下吸引了他眼球,閱罷,不禁大為稱讚。

這一篇“治國論”,並非建議君王如何運用各種陰謀詭計和毒辣手段來獨霸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是以極大的耐心講最高領導者與普通百姓之間的關係,立意新穎,道理清晰,簡單明了,淺顯易懂,久彌宮良子自然明白。

但她卻抓耳撓腮,有些靦腆地問:“陛下,恕妾身才學淺薄孤陋寡聞,這個孟子是本國哪朝哪代的大人物?”

裕仁微微笑著:“皇後,這個孟子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魯國人,一位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氣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就源自他口。”

久彌宮良子自言自語地道:“原來是中國的老夫子。”

卻又顯得滿臉迷惘疑惑,將試券上下左右認真看了一看,隻見右上角寫著一個編號:8888,其它什麼也沒有,於是便心翼翼地問:“陛下,這一次科考海選,莫非有中國學子參加?”

裕仁搖搖頭。

久彌宮良子甚是不解:“哪為何……”

裕仁回道:“朕剛剛打電話問了一下,這篇‘治國論’的作者叫大竹三郎,是朕的好友、黒龍會元老佐滕雄一關門弟子,其父母在中國經商時所生,由於生意繁忙,常年東奔西走,無暇顧及,故而寄養在一大戶人家幾年,幼時飽讀私塾,極為聰慧撩,因而他在文章中引用中國古代的一些名人名言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