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五公裏外的一座山因為一場山體滑坡『露』出了一麵刻滿雕刻的石壁。經過一番考古考證,發現這些雕刻的年代可能有一萬年的曆史了。
這在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少人前往圍觀,都被考古人員擋在遺跡之外。
考古隊裏有林跡的熟人,賦閑在家的林跡借探望熟人的名義混了進去,終於在岩壁下麵看了個究竟。
二十米高,近五十米寬的石壁上依稀可見一些凹痕和線條,隻是上麵還沾著泥巴,又有脫落的痕跡,因此岩壁看著比所謂的抽象畫還要抽象一些。但想到這是原始人用原始的工具雕刻出來的,也不禁給人一種壯闊驚豔的感覺。
“這裏原本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後來上麵的山體發生了滑坡,把這裏埋起來了。現在呢,是因為這些泥土又發生了滑坡才把它『露』出來了。可謂天道輪回。”熟人一邊說著情況,一邊打開電腦,將一些整理還原過的圖片展示給林跡。
這些整理後的圖案像是小孩子的塗鴉,線條誇張,比例失調。
裏麵有身體滾圓的長相奇特的奇異動物,有全是果子沒有葉子的植物,有廣闊的山川河流的形狀,有架在火上的人,有端坐在山頂的人,甚至還有男人模樣的人像彎腰垂目圍著一個女『性』特征無比誇張的女人等等。
林跡指著那個女『性』特征誇張的圖案問:“他們也玩這個?”
熟人哈哈笑道:“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應該是生殖崇拜或者是母『性』崇拜的一種表現。那時候是母係氏族社會,部落裏的社會關係是通過母女的關係締結起來的。能生養的女人孩子多,地位肯定更高。所以女『性』特征幾乎就成了地位的象征——事業線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這個時期,女『性』地位高,那時候還沒有跪禮,所以這些男人通過彎腰垂目的形式表示臣服或者尊敬。這圖反映的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林跡生硬轉移話題道:“這算什麼文化?河姆渡的還是仰韶文化?跟我們三皇五帝是不是一家的?”
這些東西還是林跡怕自己被笑話無知,在出門前查資料知道的。結果還是行外人一張嘴,先被笑話了。
熟人微笑道:“從年代上說應該和三皇五帝沒什麼關係。比河姆渡和仰韶文化也更久遠一些。而且這也不在兩個文化的區域範圍內,應該也和它們無關。暫時猜測,這個可能屬於更久遠的彭頭山文化或者裴李崗文化,當然年代還要考證,不過區域範圍相差不大了。”
林跡似懂非懂,隻好繼續發問:“這麼一大塊石壁,是不是說那時候也跟瑪雅文明一樣,我們已經有高明的石器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