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年代:明朝年間.
在明朝的國土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經典愛情故事,那些淒美的愛情故事,或許天人永隔,或許白頭偕老,或許傳為佳話,或許淪為笑談。
可是,不管怎樣,人們還是始終相信愛情的美好,仍然相信,即使日後的結局是惡語相向,可是,仍然有那麼一段時光,他和她彼此交付過真心,愛慕過彼此。哪怕多年以後,在他或者她的心裏,他們隻是彼此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而已。
她還一直記得這樣的詩句:”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她很喜歡這句詩,就像她一直都在尋找的那種感覺。感覺是什麼?感覺就是她無時無刻都在渴求能夠見到他。隻要有他在的地方,她就會覺得很幸福,很滿足。
她是左冷嬋,一個擁有少林寺拳法功夫的女人。她也是一個氣質與眾不同的女人。說她與眾不同,是因為,她對人總是有些冷淡,或許這是她的那份驕傲。她總是高傲的微微仰著頭,撅起紅唇。與人交往,言談話語並不多。更多的時候,她都是在聆聽。
在冷淡的背後,熱情的人會覺得她對待旁人有些許的怠慢。她是一個孤兒。是一個從小被少林寺的師傅收養的孤兒。她不清楚自己的身世,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樣貌。她的師傅姓呂,名字是威。
呂威是在十三歲那年遇到了左冷嬋,其實,呂威並不清楚左冷嬋的名字以及出生地,他初次見到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差不多六歲光景的小女孩,衣衫破爛,吃了這頓飯就沒有下頓飯的小女孩。後來呂威根據她的相貌以及特點給她起名,“左冷嬋“,起這個名字的原由是他發現她的右臂上麵有一朵看似人為印上去的梅花。
呂威是一個從小在少林寺中長大的孩子,生來衣食無憂。每天舞刀弄槍,好不快活。他師承少林寺,師傅教他武功,教他少林寺的武功絕學。而他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學。
十三歲的呂威在離他潛心修學的少林寺附近撿到了奄奄一息的左冷嬋。那年的左冷嬋快要被凍死,或者說是快要餓死了。呂威年紀輕輕便越發的幹練與穩重,這與他多年來潛心習武息息相關。習武的寧靜練就了他的冷靜。
呂威看了看左冷嬋說到:“我看你身材適中,適合練武,我這裏有一本武功招式,我可以每天教你武功,讓你用來防身。你看可好。我比你大不了幾歲,你可以叫我呂威哥哥。我叫你左冷嬋可好?”
左冷嬋嘟囔了一聲,說:“好,哥哥,你會教我什麼武功呢?”
呂威輕聲的問:“左冷嬋,你住在什麼地方呢?”
左冷嬋很是天真的說了一句:“我住在村子的西邊,我在村子裏認識好多的小朋友呢?”
呂威說:“那好。你跟隨我一起去少林寺居住吧。你還太小,方便我照顧你,然後我可以每天教你武功防身,也可以教你一些少林寺的打坐常識。”
六歲的左冷嬋很認真的點了點頭。然後任由呂威牽著左冷嬋的小手,把她帶進了少林寺。就這樣,她成為了少林寺的俗家弟子。
時光飛逝,轉眼間,十年過去了。
十六歲的左冷嬋,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女孩了。隻不過,穿衣打扮顯得有些樸素與簡單。她喜歡簡單的服飾。她一直不肯叫呂威師傅,隻是叫呂威為哥哥。每天,哥哥的叫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