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0章 瑞麗(1 / 2)

或許是連鄒欣彤她自己都沒發覺吧,這麼一首簡單的小詩,一下子卻把她的心神給吸引住了。

鄒欣彤並不是什麼喜歡吟詩填詞的女孩子,對這些山水畫之類的東西也不怎麼感興趣。可是一見到這件長頸瓶,卻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就是手藝到家的緣故。

不光是杜牧的詩寫的好,這瓶子上的山水畫和詩的搭配以及字體顏色等等都非常默契,讓人一看之下就能產生共鳴。看著這樣一件藝術品,你會發現,似乎這東西就該這麼弄,稍微改動一點點,都可能不會有這樣神奇的效果,似乎天生就是這樣一般。

確實是如此,連謝斌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這位瓷刻師傅的字體雖然寫的很一般,但是卻帶著一種淡淡的憂思,當然是隻有這一件長頸瓶是這樣。或許是因為那位瓷刻師傅也有過類似的經曆,對這一首詩特別有感覺,才會做出這樣一件出色的瓶子。

而這種境界,就是謝斌一直在追求的,隻是效果不怎麼明顯而已。就像畫畫,你胸中無物,就是技巧再熟練也畫不出什麼傳世之作。

胸中有溝壑,下筆能驚神,要想讓自己的畫帶上感情,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自己要有過強烈的體會,不然自己在哪裏臆想是根本感受不到的。

從這個方麵來講,謝斌還是缺少曆練,缺少見識。畫家喜歡采風,到實地去對著實景作畫。這是因為身臨其境的時候才能有這最強烈的感受,也才能將那種感覺直觀而真實的表現在紙麵上。

想要將方圓數十裏甚至數百裏的山水刻畫在紙麵上,這不光是要作者看在眼裏,還要能記在心裏,更要能畫在紙上。畫上去的時候,還要能帶著天地之間的那種氣勢和氣質。

像是泰山的雄偉和渾厚,黃山的靈秀和飄渺,黃河的磅礴與洶湧等等,就是畫一條小溪,也要畫出那種秀氣而委婉的氣質來,要不然難稱佳作。

謝斌的技巧方麵是沒什麼問題的,缺的就是那種胸懷天下的氣度和閱曆,這不是幾天幾個月就能擁有的,也不是上了年紀就自己出現的,而是要不斷的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體會,才能慢慢感受到。

而這又不是刻意去追求就能追求到的。可是說起來複雜,但是做起來卻又不難,隻要願意用心體會用心感受,這就足夠了。

對此,謝斌當然有自己的機會,一輩子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足夠讓謝斌慢慢的遊遍國內的山山水水了。

而事實上,不隻是畫如此,書法還有雕刻等等同樣如此,什麼是個人的風格和特色,就是那種對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感覺。同樣是畫泰山,但很顯然,吳昌碩和董其昌畫出來給別人的感覺就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這自然不是說誰的好,誰的壞,他們那樣的大家,想要分出個高低來是非常難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對同樣的泰山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刻畫在紙麵上之後,帶給人們的視覺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東西沒辦法強求,謝斌自己心裏也清楚,所以並不急著去遊山玩水。遊山玩水主要看心情,心情好的話就是門口的小山丘都有著獨特的韻味,心情不好的話,就是真的麵的那些風景區,看到的也全是窮山惡水。

其實真要說起來,市井之間未必就沒有大風景,就像《清明上河圖》,雖然刻畫的是市井中的平常景象,可同樣也是流傳千古的名畫。所以說,謝斌才不急著去遊山玩水找靈感。

找是找不來的,要是遊山玩水就能變成大師,那世上的大師也就太多了些。而且,謝斌現在的主業是雕刻。雖然說雕刻這東西跟書畫有著一脈相承的東西,但還是有區別,而且表現形式的區別更大。

就像鄒欣彤此時手裏捧著的瓷刻長頸瓶,雖然同樣是山水畫和一首普通的行楷小詩,但是跟紙麵上的畫比起來,卻多了一份更直觀更生動的感覺,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外行人。

不過鄒欣彤自然不會因為看到這麼一件物件就失態,雖然她的心裏多了些感觸,可還是很好的掩飾起來,笑著對謝斌道:“謝謝你啦,我很喜歡,”說著像個小女孩似地將長頸瓶摟在懷裏,扭身回臥室去了。

隨後的幾天,倒是沒有真的讓謝斌把展台的費用給賠進去,還小賺了一筆呢,而且鄒欣彤還接下了兩筆數量不小的訂單,都是成品首飾,是張露的商場裏賣的那種。

要是換成那些高檔的物件,可沒幾個人能成批量的批發。而且就算是批發,謝斌能做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