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喬爾·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所說,第一,價值投資是有效的;第二,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第二點是第一點的保證。正因為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是長期有效的。如果它每年都有效,未來就不可能繼續有效。聽起來像是個悖論,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在資本市場,如果有一種穩賺的方法,就一定會被套利掉的。正因為有波動性,才保證不會被套利。
在建立研究方法之前,必須區分清楚“賭贏了”和“賭對了”是兩回事。很多人以短期結果來倒推過程的正確。在股市中,短期來說,正確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糟糕的結果,錯誤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不錯的結果。如果要讓過程正確和結果正確達成一致,就必須經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種正確的過程和方法,能夠以較大概率保證你在5~10年中取得一個不錯的結果,但在6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範圍內,有時候你用一種正確的方法做,可能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投資分析的基本工具
在投資分析中,簡單的往往是實用的。我的投資理念很簡單:在好行業中挑選好公司,然後等待好價格時買入。與之相對應的投資分析工具也同樣簡單。
1.波特五力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一隻股票,而要把一個公司放到行業的上下遊產業鏈和行業競爭格局的大背景中分析,重點搞清三個問題:公司對上下遊的議價權、與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行業對潛在進入者的門檻。
2.杜邦分析。弄清公司過去5年究竟是靠什麼模式賺錢的(高利潤、高周轉還是高杠杆),然後看公司戰略規劃、團隊背景和管理執行力等是否與其商業模式一致。例如,高利潤模式的看其廣告投入、研發投入、產品定位、差異化營銷是否合理有效,高周轉模式的看其運營管理能力、渠道管控能力、成本控製能力等是否具備,高杠杆模式的看其風險控製能力、融資成本高低等。
3.估值分析。通過同業橫比和曆史縱比,加上市值與未來成長空間比,在顯著低估時買入。
這“三板斧”分別解決的是好行業、好公司和好價格的問題,挑出來的“三好學生”就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股票了。
◎“下一個偉大公司”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
很多人會講,買便宜貨這種方法是撿煙屁股,是“煙蒂投資”。巴菲特也說過,寧可用合理的價格買一個偉大的公司,也不要以很低的價格買一個一般的公司。這句話我是完全認同的,但是在實踐中我做不來。為什麼呢?你認為中國有多少家公司可以被稱為“偉大的公司”?市場整天在炒的這些50倍市盈率的公司,都說會是“下一個偉大公司”,又有幾個真的能兌現的?我認為彼得·林奇說得對,他說當有人告訴你“A公司是下一個B公司”的時候,第一要把A賣掉,第二要把B也賣掉。因為第一,A永遠不會成為B;第二,B已經被當作成功的代名詞,說明它的優點可能已經體現在現在的股價中了。
正如喬爾·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所說,第一,價值投資是有效的;第二,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第二點是第一點的保證。正因為價值投資不是每年都有效,所以它是長期有效的。如果它每年都有效,未來就不可能繼續有效。聽起來像是個悖論,但事實就是這麼簡單。在資本市場,如果有一種穩賺的方法,就一定會被套利掉的。正因為有波動性,才保證不會被套利。
在建立研究方法之前,必須區分清楚“賭贏了”和“賭對了”是兩回事。很多人以短期結果來倒推過程的正確。在股市中,短期來說,正確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糟糕的結果,錯誤的過程可能給你帶來不錯的結果。如果要讓過程正確和結果正確達成一致,就必須經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種正確的過程和方法,能夠以較大概率保證你在5~10年中取得一個不錯的結果,但在6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範圍內,有時候你用一種正確的方法做,可能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投資分析的基本工具
在投資分析中,簡單的往往是實用的。我的投資理念很簡單:在好行業中挑選好公司,然後等待好價格時買入。與之相對應的投資分析工具也同樣簡單。
1.波特五力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一隻股票,而要把一個公司放到行業的上下遊產業鏈和行業競爭格局的大背景中分析,重點搞清三個問題:公司對上下遊的議價權、與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行業對潛在進入者的門檻。
2.杜邦分析。弄清公司過去5年究竟是靠什麼模式賺錢的(高利潤、高周轉還是高杠杆),然後看公司戰略規劃、團隊背景和管理執行力等是否與其商業模式一致。例如,高利潤模式的看其廣告投入、研發投入、產品定位、差異化營銷是否合理有效,高周轉模式的看其運營管理能力、渠道管控能力、成本控製能力等是否具備,高杠杆模式的看其風險控製能力、融資成本高低等。
3.估值分析。通過同業橫比和曆史縱比,加上市值與未來成長空間比,在顯著低估時買入。
這“三板斧”分別解決的是好行業、好公司和好價格的問題,挑出來的“三好學生”就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股票了。
◎“下一個偉大公司”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
很多人會講,買便宜貨這種方法是撿煙屁股,是“煙蒂投資”。巴菲特也說過,寧可用合理的價格買一個偉大的公司,也不要以很低的價格買一個一般的公司。這句話我是完全認同的,但是在實踐中我做不來。為什麼呢?你認為中國有多少家公司可以被稱為“偉大的公司”?市場整天在炒的這些50倍市盈率的公司,都說會是“下一個偉大公司”,又有幾個真的能兌現的?我認為彼得·林奇說得對,他說當有人告訴你“A公司是下一個B公司”的時候,第一要把A賣掉,第二要把B也賣掉。因為第一,A永遠不會成為B;第二,B已經被當作成功的代名詞,說明它的優點可能已經體現在現在的股價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