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知己不過三兩個,我們和大部分人都是泛泛之交。誠然,互聯網的存在讓我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與更多的人溝通,透過虛擬的網絡看到世界更多的可能。我們可以透過它和無數人社交,它誘惑著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存在感的尋找之中。然而,每當屏幕熄滅,手機關掉,一切都被隔絕開來,其實你還是一個人而已。
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公平的,同樣的24個小時,同樣的365天,但是因為對待碎片時間的方式不同,每個人獲得的成就千差萬別。對待時間的態度,決定了你人生走向的縱深,決定了你可以看到什麼樣的世界,看懂什麼樣的至理,活出什麼樣的人生。
關於時間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無數,包括要製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按照輕重緩急排序,把任務拆解,有方向地回顧目標和完成任務。但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不知道這些紛繁複雜的理論,而是你知道這些理論卻仍然無法自律。
我們常常忽略時間,因為它總是在我們身邊,卻總是不顧及我們的感受,拚命往前奔跑。有時候我覺得它蠻腹黑的,製造一個跑在最後的假象,讓你處在舒適的溫水世界,但其實它拚命向前,周圍參照物照舊,而你卻在不知不覺中被緩慢且持久地消耗。
因為分散我們注意力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隻有在做平板支撐時,由於發力的緣故屏氣凝神,其他事情都被拋到了腦後,才意識到當下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才突然感知到時間就在身邊,時間是有生命的,它一分一秒伴隨你走過,而不是你從手機屏幕上抽離開來的那一瞬間才開始。
我以前有一個老師,總喜歡把自己的手表調快幾分鍾,以此來時刻鞭策和提醒自己時間在流逝,要抓緊分秒。
這種緊張感的製造是必要的,同時多給自己獨處的機會,因為隻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有可能靜下來默默地關注時間的改變。
其實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要經曆由生到死的過程是挺可怕的。然而,生死的時刻和方式的隨機以及不確定性卻增加了人生的戲劇性。時間就是那條貫穿始終的大劇,它的路徑貫穿了正常人生大局的開端和終結,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候停下來。
莎士比亞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一分鍾可以在惰性的驅使下慣性地做功,可以在無效的社交下毫無意義地浪費,可以去關注一個跟你完全無關的陌生人的喜怒哀樂,也完全可以用它去做自己想做但是一直沒有勇氣去做的事情,用它去打破自己的舒適圈。
總之,人的一分鍾長度相同,但是可做的事情卻大有不同。時間的問題更是選擇的問題,你選擇賦予你的時間什麼樣的使命,最終它便促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你的一分鍾值得被賦予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知己不過三兩個,我們和大部分人都是泛泛之交。誠然,互聯網的存在讓我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與更多的人溝通,透過虛擬的網絡看到世界更多的可能。我們可以透過它和無數人社交,它誘惑著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存在感的尋找之中。然而,每當屏幕熄滅,手機關掉,一切都被隔絕開來,其實你還是一個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