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變化最主要的共同點是國家喪失了對財產和臣民的控製,同時伴隨著日益增長的商業化和城市化。在“安史之亂”後,國家放棄了前期控製土地所有權的努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用募兵製取代了以家族為基礎的軍事製度。城市裏對貿易的空間管製被打破,城市生活向帝製時代晚期的模式轉化,在喧鬧的城市街道上商業設施和居住區混雜在一起。遍布農村地區的新興市鎮成長起來,加速了由新興的中間商階層掌控的農業商業化體係的形成。同時,通過科舉製度,精英家族的地位和生活與國運緊密相連,他們最終隨著唐朝的崩潰而消亡。然而,科舉製度在之後的朝代被保存下來並有重大發展。

唐朝後期與以前王朝不同的第二個要素是新文化地理格局的出現。在漢朝結束和589年隋朝興起之間的幾百年裏,幾個政權已經大規模地開發了長江流域平原以及更南的地區。沼澤低地被排幹後,這一新開發的降水充沛的區域,開始獲得比已成為古代中國心髒地帶的北方黃河流域更大的農業生產能力。長江也更適於大宗貨物的漕運,這有利於跨地區貿易的發展,因此促進了地域間的分工。開挖大運河是短命的隋朝最大的成就,通過大運河可以把以大米為主的糧食從遙遠的南方運往位於西北的都城長安。雖然唐後期的南方人口仍舊略少於北方,但“安史之亂”後政府喪失了對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控製,導致長江流域成為帝國的經濟中心與主要財源。出於戰略原因而設在北方的首都控製著在人口、文化和經濟上占據優勢的南方,這在中華帝國晚期成為常態。

向中華帝國晚期體製轉變的第三個要素是唐朝商人重構了和外部世界的貿易關係。在北方和西方,唐代中國繼續和遊牧部族聯盟在政治上打交道,沿著古代“絲綢之路”斷斷續續進行的跨境貿易取得進展,當時這些貿易路線沒有因吐蕃的崛起而被打斷。但真正推動晚唐海外貿易的是南方大量的天然港口。如同之前幾百年,大部分貿易活動是與朝鮮半島和日本開展的,但是與東南亞、印度和波斯灣地區之間的大量新興海上貿易活動也得到了發展。這一海上大宗商品貿易把中國和一個新生的世界經濟體係相連接,盡管後來明朝停止了由國家資助的遠航活動,這一貿易模式仍在中華帝國曆史上得以延續。新的商業機遇引來很多胡商定居中國大城市,同時也促進了中國人向東南亞和更遠地區的移民活動。

城市裏增長的貿易活動和商業化促成唐代第四個轉變,即重要的文學新流派的出現。王朝前半期文學創作的頂點是以王維、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為代表的詩歌的黃金時代。文學藝術創作的中心從偏好浮誇、矯揉詩風的宮廷轉移到都城和其他大城市,這使得初唐詩人有了更大的創作自由,而且也可以采取更嚴肅的道德立場。詩歌的地理範圍在晚唐時繼續擴大,長安等地的妓院和娛樂區中出現了描寫城市生活的喜悅和悲傷的新流派。

在同一時期,一些作者把散文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由儒家學者兼哲學家韓愈以及和他有關的作者創作的。他們大多從都城被貶至地方,並在那裏度過了很長時間。在唐朝最後一個世紀裏,作家們開始創作虛構的傳奇故事,以此來探索唐代的男女關係和他們的內心世界,這也成了文人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裏的自處之道。

這些變化最主要的共同點是國家喪失了對財產和臣民的控製,同時伴隨著日益增長的商業化和城市化。在“安史之亂”後,國家放棄了前期控製土地所有權的努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用募兵製取代了以家族為基礎的軍事製度。城市裏對貿易的空間管製被打破,城市生活向帝製時代晚期的模式轉化,在喧鬧的城市街道上商業設施和居住區混雜在一起。遍布農村地區的新興市鎮成長起來,加速了由新興的中間商階層掌控的農業商業化體係的形成。同時,通過科舉製度,精英家族的地位和生活與國運緊密相連,他們最終隨著唐朝的崩潰而消亡。然而,科舉製度在之後的朝代被保存下來並有重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