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物多樣性認識不足,不隻是專家學者的問題,也是其他所有人的問題。如果我們對這個星球認識得這麼少,那要如何管理它,使其永遠發展呢?
就在不久之前,解決方案似乎還是遙不可及的。科學家們再怎麼勤奮,每年也隻能確定約1.8萬個新物種。若以這樣的速度繼續下去,要等上兩個世紀或更長的時間,才能認識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這幾乎跟從林奈的時代到現在一樣久。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瓶頸?在過去,這被視為難以解決的技術層麵問題。由於曆史因素,大量參考標本和相關文獻存放在少數幾間位於西歐和北美城市的博物館裏,任何人想要從事分類學的基礎研究,都必須親身造訪這些遙遠的地方。唯一的替代方案是郵寄標本和文獻,但這不隻浪費時間,而且風險甚大。
跨入21世紀之際,生物學家試圖找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我在2003年提出了一套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的解決方案:打造一套在線生物百科全書,收納所有物種的數字化信息,以及所有參考樣本的高分辨率照片,並且持續更新。這套係統將是開放式資源,由各領域的專業審查人,例如蜈蚣專家、樹皮甲蟲專家或是針葉樹專家等等,負責增補篩選新條目。這項計劃在2005年獲得資助,和“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一同推動了分類學的發展,也連帶使生物學裏那些依賴分類精確性的分支學科受益進步。在我撰寫本書之際,地球上超過半數的已知物種的信息都已納入這套在線百科全書,不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隻要輸入網址(e)就能免費讀取這些信息。
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進步如此神速,其他每門學科也都來到了重大的轉折點,因此我們難以預見它們在未來十年會發生怎樣的科技革命。當然,新發現和知識積累的爆炸性增長趨勢必然會達到高峰,然後趨緩,但這並不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因為這場革命至少會延續大半個21世紀。在此期間,世界將變得與今日大不相同,傳統的研究方法會徹底轉變,超乎我們今日的眼界。在這段過程中,新的研究領域將開創出來:基於科學發展的技術提升,基於技術提升的科學發展,還有基於技術與科學進展而誕生的新產業。最後,所有的科學終將統合,每個學科之間都能相互詮釋援引,任何人隻要受過適當的指導,掌握了原理和法則,就能優遊其中。
在接下來的幾封信裏,我將說明科學以及科學生涯是怎麼一回事,這不會是老掉牙的東西,而是盡可能以我個人的研究和教學經驗描繪真實畫麵,告訴你,如果你立誌投身於科學之路,你麵前真正的挑戰和獎賞會是什麼。
對生物多樣性認識不足,不隻是專家學者的問題,也是其他所有人的問題。如果我們對這個星球認識得這麼少,那要如何管理它,使其永遠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