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1 / 3)

[24]無餘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於滅盡,眾苦永寂。

[25]屍陀林:又作寒林,其中位於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為該城人民棄屍之所。其後泛稱棄置死屍之處所。

[26]給孤獨長者:舍衛城之商主,後買下祇陀太子之園林供給僧眾。

[27]優婆塞:意譯近事男、男居士、男信士。

[28]三十七道品: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為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其學處分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29]拘留孫佛:乃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四佛之第一佛。

[30]三十二妙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即: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輪相3)長指相4)足跟廣平相5)手足指縵網相6)手足柔軟相7)足趺高滿相8)腨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馬陰藏相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細薄皮相17)七處隆滿相18)兩腋下隆滿相19)上身如獅子相20)身廣洪直相21)肩圓好相22)四十齒相23)齒齊相24)牙白相25)獅子頰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 28)梵音相29)目紺青相30)牛眼睫相31)頂髻相32)白毫相。

[31]禪悅:入於禪定者,其心愉悅自適之謂。

[32]近圓戒:又稱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

[33]北俱盧洲:意譯勝處、勝生、高上,以其地勝於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34]西牛貨洲:以牛行貿易而得名。地形如滿月。

[35]東勝身洲:以其身形殊勝故稱勝身,地形如半月,人麵亦如半月。

[36]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上,四麵各八萬由旬。

[37]六群比丘:指成群結黨之六惡比丘。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勾結朋黨,不守律儀獨行惡事,佛製戒多緣此六比丘而來。

[38]同行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從惡因所生之惡果,均與因同一性質,故稱同行等流果。

[39]暖位: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生有漏觀慧。修至此位即使是退欲而斷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24]無餘涅槃: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於滅盡,眾苦永寂。

[25]屍陀林:又作寒林,其中位於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為該城人民棄屍之所。其後泛稱棄置死屍之處所。

[26]給孤獨長者:舍衛城之商主,後買下祇陀太子之園林供給僧眾。

[27]優婆塞:意譯近事男、男居士、男信士。

[28]三十七道品: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為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其學處分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29]拘留孫佛:乃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四佛之第一佛。

[30]三十二妙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依《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即: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輪相3)長指相4)足跟廣平相5)手足指縵網相6)手足柔軟相7)足趺高滿相8)腨如鹿王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馬陰藏相11)身廣長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大光相16)細薄皮相17)七處隆滿相18)兩腋下隆滿相19)上身如獅子相20)身廣洪直相21)肩圓好相22)四十齒相23)齒齊相24)牙白相25)獅子頰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 28)梵音相29)目紺青相30)牛眼睫相31)頂髻相32)白毫相。

[31]禪悅:入於禪定者,其心愉悅自適之謂。

[32]近圓戒:又稱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

[33]北俱盧洲:意譯勝處、勝生、高上,以其地勝於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34]西牛貨洲:以牛行貿易而得名。地形如滿月。

[35]東勝身洲:以其身形殊勝故稱勝身,地形如半月,人麵亦如半月。

[36]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上,四麵各八萬由旬。

[37]六群比丘:指成群結黨之六惡比丘。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勾結朋黨,不守律儀獨行惡事,佛製戒多緣此六比丘而來。

[38]同行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從惡因所生之惡果,均與因同一性質,故稱同行等流果。

[39]暖位:此位可燒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及修十六行相,生有漏觀慧。修至此位即使是退欲而斷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40]頂位: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動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也不至於斷善根。

[41]忍位: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再墮入惡趣。分上忍位、中忍位及下忍位。

[42]勝法位: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觀修欲界苦諦之一行相。於次一刹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

[43]一來果:即四聖果中之第二果。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證得聖者果位並以來返人天一次而得名。

[44]不來果:梵文阿那含,意譯不還、不來,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彼等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來欲界受生。

[45]羅漢果: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之聖者。

[46]緣覺:又作獨覺、因緣覺。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