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法:什麼樣的固定收益產品值得買?(1 / 3)

第二,監管體係被架空,導致監管對銀行失去了應有的風險控製。監管對銀行表內的存貸款業務是有嚴格的、健全的監管體係的,比如銀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要有十幾元作為存款準備金,應對提取的需求;又比如銀行每放出100元的貸款,要計提相應的風險準備金和資本金,以應對可能的損失。但現在銀行把所有的業務拉到表外,監管體係的這些指標和措施全部失效,銀行變得更加自由,原來表內不能做的一些違規業務可以通過表外去做,但這顯然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為了解決這些風險,讓銀行理財重回“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資管新規對理財進行了相應的規範。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第一個變化就是打破剛兌,理財產品淨值化,就像你買的公募基金一樣,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產生的盈虧由投資者承擔。第二個變化是禁止投向非標債權和期限錯配,理財資金投向高收益率、高風險資產受限,更加考驗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第三個變化是禁止多層嵌套,控製了銀行資金的杠杆規模和監管套利,銀行資金的優勢減弱。第四個變化是普通投資者接觸到的產品範圍變小,很多收益與風險明顯不符的產品不能再買。比如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產品停止發售,而2017年以前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最高可以占到40%,對於投資者來說這種產品的流動性非常好,但是對銀行來說會出現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風險。新規發布後,這一比例下降到30%。

總的來看,銀行理財正在經曆一場大變革,未來銀行理財還值得投資嗎?從短期來看,資管新規設置了最晚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部分銀行例如工商銀行等仍然在售賣保本類產品。但長期來看,一方麵,風險偏好較低、依然希望有固定收益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其他的投資渠道,比如債券、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另一方麵,理財產品淨值化之後也會有相應的投資機會,隻不過和過去不同,市場分化將進一步加劇,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將會成為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決定性因素。

怎麼去選擇轉型後的理財產品呢?我們不能隻看收益率,要做好兩步篩選。

第一步是避免買到“假”的理財產品。即使是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也依然需要防範類似2017年民生銀行“飛單”“蘿卜章”的問題。首先正規的理財合同中一定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理財產品登記編碼,通過這個編碼可以在由之前銀保監會批準建立的中國理財網查到對應的產品。其次,在簽署合同時銀行需要在專門區域進行錄音、錄像的雙錄操作,以確保投資者充分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是一個必需的過程。最後,仔細看合同中銀行蓋章、銀行彙款賬戶與購買理財的銀行是否一致。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基本可以排除掉絕大部分的“假”理財。

第二,監管體係被架空,導致監管對銀行失去了應有的風險控製。監管對銀行表內的存貸款業務是有嚴格的、健全的監管體係的,比如銀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要有十幾元作為存款準備金,應對提取的需求;又比如銀行每放出100元的貸款,要計提相應的風險準備金和資本金,以應對可能的損失。但現在銀行把所有的業務拉到表外,監管體係的這些指標和措施全部失效,銀行變得更加自由,原來表內不能做的一些違規業務可以通過表外去做,但這顯然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為了解決這些風險,讓銀行理財重回“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資管新規對理財進行了相應的規範。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第一個變化就是打破剛兌,理財產品淨值化,就像你買的公募基金一樣,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產生的盈虧由投資者承擔。第二個變化是禁止投向非標債權和期限錯配,理財資金投向高收益率、高風險資產受限,更加考驗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第三個變化是禁止多層嵌套,控製了銀行資金的杠杆規模和監管套利,銀行資金的優勢減弱。第四個變化是普通投資者接觸到的產品範圍變小,很多收益與風險明顯不符的產品不能再買。比如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產品停止發售,而2017年以前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在銀行理財產品中最高可以占到40%,對於投資者來說這種產品的流動性非常好,但是對銀行來說會出現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風險。新規發布後,這一比例下降到30%。

總的來看,銀行理財正在經曆一場大變革,未來銀行理財還值得投資嗎?從短期來看,資管新規設置了最晚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部分銀行例如工商銀行等仍然在售賣保本類產品。但長期來看,一方麵,風險偏好較低、依然希望有固定收益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其他的投資渠道,比如債券、貨幣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另一方麵,理財產品淨值化之後也會有相應的投資機會,隻不過和過去不同,市場分化將進一步加劇,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將會成為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決定性因素。

怎麼去選擇轉型後的理財產品呢?我們不能隻看收益率,要做好兩步篩選。

第一步是避免買到“假”的理財產品。即使是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也依然需要防範類似2017年民生銀行“飛單”“蘿卜章”的問題。首先正規的理財合同中一定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理財產品登記編碼,通過這個編碼可以在由之前銀保監會批準建立的中國理財網查到對應的產品。其次,在簽署合同時銀行需要在專門區域進行錄音、錄像的雙錄操作,以確保投資者充分理解理財產品信息,這是一個必需的過程。最後,仔細看合同中銀行蓋章、銀行彙款賬戶與購買理財的銀行是否一致。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基本可以排除掉絕大部分的“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