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表達:話到嘴邊留半句
盡管說話表達要求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無須曲裏拐彎地雲山霧海一番,但在與人交往時,為了避免傷害他人,為了更好地讚美他人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時,必須將要表達之意寓於其他話語中,話到嘴邊留半句,而不能做所謂的“直腸子”,快人快語,結果把事情搞砸。
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1.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泄露
這兩樣東西,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竟然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無私天地寬”,敢說就敢做,敢做就敢當,沒有什麼隱私,也不怕受損,“事無不可對人言”。這種人都是遍體鱗傷的英雄,十個人中大概有九個不敢自認是這種人,也沒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心理準備,所以話到嘴邊,留下這要命的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
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因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見解都超不過他的見解。你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並非沒有想法,隻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後,掌握的信息已經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3.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
毛主席曾告誡那些革命意誌不堅定的同誌,尤其是知識分子:牢騷太盛防腸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裏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裏的東西,無論米穀糟糠,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抱怨通常沒有價值,隻有一種例外:你想讓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卻不便當麵說,想讓眼前這個喜歡多嘴饒舌的人帶話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