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兵指阿登 2.盟軍的空降計劃(1 / 3)

第三章兵指阿登 2.盟軍的空降計劃

希特勒在二戰中犯下了數不清的錯誤,但他從未吸取過教訓,他隻會對著地圖給德軍規定任務,且對軍事一竅不通。

而盟軍同樣犯了很多錯誤,但盟軍能夠不斷地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諸如諾曼底登陸、北非登陸、歐洲其他地方登陸和太平洋的聯合登陸,均勢不可當,其主要原因就是盟軍從以往的登陸災難中吸取了教訓。比如1942年,盟軍在第厄普大規模登陸,被德軍港口守軍擊退。盟軍不會再像在第厄普那種情況下實施登陸作戰了。當時第厄普的岸防火力強大,而盟軍又沒有對海岸進行充分偵察,加上艦炮和空軍的火力沒有配合好,也沒有足夠的登陸艦將坦克裝甲車隨頭一波登陸部隊運到海岸,結果在登陸艇到達岸邊時遭到了德軍的瘋狂屠殺。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雖然德軍並未出現混亂,但德國最高統帥部對防禦部署的意見分歧使盟軍獲得了很大的好處。在盟軍登陸前,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的意見是,在海岸打敗盟軍的登陸是不可能的,所以主張在盟軍登陸以後,投入裝甲部隊對盟軍發動反突擊。而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則持不同的意見,他說實際上已被打垮的德國空軍無法對付占有絕對優勢的盟國空軍,所以德軍裝甲部隊在集結以前肯定被盟國空軍打散。

希特勒認真考慮後竟采取了折中的方案:隆美爾指揮有限的裝甲部隊,負責把搶攤登陸的盟軍趕下海;龍德施泰特指揮一支嚴重削弱的預備隊,負責阻止盟軍突破海岸後向內陸推進。

盟軍登陸後,迅速突破了岸防並朝縱深撲去。由於德軍進行了有力的反擊,盟軍沒能推進到較遠的內陸。慶幸的是,德軍的增援部隊遲遲未能趕到諾曼底,最終使登陸戰演變成消耗戰。

盟軍的飛機不斷地向鐵路、公路沿線的德軍部隊、裝備、補給等進行狂轟濫炸,使德軍的機動和補給十分困難。很快,德軍就難以支撐了。盟軍從海上向海灘輸送部隊僅僅受到運力不足的限製和惡劣天氣的影響。

盟軍在諾曼底的密切合作,證明了盟軍最高統帥部的將領們具有使戰爭獲得勝利的才能,盟軍各國軍隊能夠協調一致,打破了各自的民族傾向,並完全執行統一指揮。

就這樣,盟軍在受到一些小挫折後,於7月底從灘頭陣地向內陸推進,迅速占領了法國大部分地區,在8月攻入德國本土的部分地區。

盟軍拚命追擊德國潰軍,這也是盟軍統一指揮的結果。而德軍不僅沒有統一指揮,而且前線指揮官們還要經常被希特勒呼來喝去。

在西歐戰場上,唯一嚴重幹擾盟軍作戰的是,英國空軍將領們對蒙哥馬利不滿。英國空軍元帥阿瑟·特德就是反對蒙哥馬利的人之一。他認為第21集團軍群司令蒙哥馬利過於謹慎,遲遲不敢擴大登陸場,導致盟國空軍無處開辟機場,喪失了突破的機會。

英國空軍元帥哈裏斯也對蒙哥馬利派重型轟炸機轟炸交通目標,而沒有轟炸德軍地麵部隊和嚴重威脅英國安全的V—1導彈發射架感到氣憤。哈裏斯認為轟炸交通目標對於戰役勝利的意義太小,隻是無效的空中牽製而已。

這些英國內部的爭吵大體上並未幹擾盟軍在地麵打敗德軍的總目標。這種爭吵和不滿僅僅在盟軍突破開始後略有增加,後來就很少了,主要是因為德軍的潰敗太快了。

在盟軍進攻時,希特勒命令德軍固守每一個陣地,嚴重地製約了德軍的機動作戰,反而幫了盟軍的大忙。

盟軍的機動部隊忽然間占領了廣大的地區,深入西歐大陸,後勤和通訊保障係統跟不上前線部隊了。可見,交通和通訊對戰爭太重要了。越向前推進,盟軍所帶的供給就越少。通訊保障問題在這時也顯得越來越尖銳。艾林豪威爾在與盟軍統帥部、參謀人員和下級保持聯絡方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當戰爭在諾曼底地區殘酷地進行時,地麵作戰完全由蒙哥馬利來指揮,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最高司令留在倫敦這個外交和軍事通訊網的中心。艾森豪威爾僅在必要時才與諾曼底指揮部聯係一下。

當美軍第12集團軍群和英軍第21集團軍群不斷地向內陸推進,其先頭部隊遠離諾曼底時,艾森豪威爾竟發現自己與部隊經常失去聯係,無法了解戰爭情況。這種情況在8月17日最明顯。那一天蒙哥馬利要求布萊德雷的部隊不要發動扇形攻勢,而應保持兩個集團軍群的齊頭並進,40個師排好隊形,後勤物資統一供應。這時,盟軍應該向北進攻,左翼進攻安特衛普港口方向,右翼進攻阿登高原方向,總目標是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德國北部平原。

這一次各集團軍將領們一致接受了蒙哥馬利的指揮。於是,布萊德雷奉命執行“狹窄進攻正麵戰略”,但這並不符合艾森豪威爾的作戰觀點。

直到8月23日,艾森豪威爾才與蒙哥馬利討論“狹窄進攻正麵戰略”的問題。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當艾森豪威爾和將領們一致認為後勤出現危機時,蒙哥馬利也就無法再勸說艾森豪威爾支持他的“狹窄進攻正麵戰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