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海洋“黑洞”(3 / 3)

“高德佛裏”號船上的船員極不情願再一次去冒險,先前他們幸運地死裏逃生,現在又要去冒險……幾個船員放棄了,乘小船返回岸上。隻有幾個船員跟隨拜倫往那個“黑洞”區走過去。

這次,他們沒有直接過去,隻是在距“黑洞”區約半海裏的地方,拜倫下令將船停在附近,自己隻身開著潛艇往“黑洞”區過去。探險者的求知欲望在災難麵前也是極其強烈的,在很多時候,他們可以為了尋求真理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拜倫開著潛艇往“黑洞”區劃過去,這次他遇到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潛艇開到“黑洞”區後,完全沒有遇到上次被“吸”的情況,而是另外的一種狀況……

剛到“黑洞”區,潛艇無任何異常的狀況。拜倫將潛艇均衡完畢後,就開始下滑。不一會兒,潛艇就順利地下潛了。5米、10米、30米……潛艇一直到40米的時候都是正常的,當潛艇下潛到50米的時候,潛艇無論如何也下沉不了了。拜倫想:不對呀,這個海區海水的深度可達到100多米,怎麼下潛一半就見底了呢?

於是,他就停下來開始檢查潛艇的各項設施,深度計完好無損,其他儀器也都十分正常。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他測了一下潛艇下麵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比正常海水的密度要大很多。聰明的拜倫思索了一會兒,他想一準是碰上“密度躍層”了,而且這“密度躍層”足有幾米厚,這麼厚的“屏障”,再加上均衡好的潛艇在水下力矩又小,潛艇一定被這厚厚的“密度躍層”托住了。

這時,拜倫將潛艇用升降舵造一個傾角,再將潛艇開足馬力,將打亂了原來海水密度的分層分布,潛艇就擺脫了“密度躍層”的是巨掌了。曆經一個月後,拜倫終於弄清了其中的主要原因,由於一些海洋科學原理他還不大明白。所以,等回岸後,他請來了海洋學家卡爾,並將其在海域中搜取的有效證據交給了卡爾,兩者共同探索“海洋黑洞”的奧秘,終於弄清了其中的道理。

原來,“高德佛裏”號在第一次被海水“吸”住的區域,其海水是呈現分層狀態的。盡管拉布拉多寒流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海水的密度增大,但是,在夏季,寒冷區的海上浮冰融化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水的密度,含鹽度低的水層浮動在高鹽高密度的海水之上時,也就形成了“密度躍層”,自己的船遇到情況的原理就是如此。

同時,在海岸的附近,江河入海品處,常常也會形成“衝淡水”,海水的鹽度與密度也會明顯地降低,他們的下麵如果是密度大、鹽度高的海水,就會形成“密度躍層”。海洋上的船隻一旦遇到“密度躍層”時,船的吃水深度差不多與上層水的厚度相同時,如果船的航速比較低,船的螺旋槳的攪動就會在“密度躍層”上產生“內波”。內波的運動方向與船航行的方法相反的情況下,內波的阻力就會迅速增加,船速就會減下來,船也就會像被海水“吸”住似的寸步難行,而且也會越陷越深。

TIPS:內波

在海洋中,如果有某種外力(如太陽、月亮的引潮力,風、海流的摩擦力等)作用在界麵上,海水的界麵上就會產生波浪。這種波浪處於海麵以下,人的肉眼是完全看不見的,因此科學界稱之為內波。同時,科學家也經過計算,得出一般內波的速度都在2節左右,如果航速大大超過內波的速度時,海水就無法將船“吸”住了。在現代社會中,一些大型艦船的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內波的速度,因而海水“吸”住船的現象存在的就會很少。

拜倫的“高德佛裏”號船被海水“吸”住時,船速就低於內波的速度。後來,是風的推力大大超過了內波的“吸”力,才使“高德佛裏”號脫離了危險。

布魯諾的“賴昂內爾”號遇到的狀況也是受內波的影響的結果。在海洋內部,由於其海水密度的不同,上下層海水的運動方向會不盡相同,這樣就會將漁船的漁網擰成一縷,還會使船舵失靈,更有甚者會使船隻迷失方向。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海洋躍層”雖然已經不能“吸”住現代船,但科學界對“密度躍層”的研究卻取得了極其珍貴的軍事價值。在有些海區,“密度躍層”厚達幾米,海水的密度增大,仿佛在海洋深入築起一道厚厚的“牆”一樣,聲納發出的聲波如若碰到這堵“牆”,就會反彈回去。當潛艇遇到水麵艦艇的追捕時,如果鑽到“密度躍層”下麵,水麵艦艇聲納發出的聲波穿透不了“密度躍層”,就會成為“聾子”事項“啞子”,而潛艇卻能夠安全撤離或者向對方發起反擊。

此外,由於海洋中的“密度躍層”如屏障橫亙在海中,影響了上下層海水的交換,造成下層海水的缺乏深解氧,再加上硫細菌使沉積海底的大量有有機物產生高深度的硫化氫氣體,海洋生物難以在下層海水中生存。為此,在一些海域中,“密度躍層”極其強烈的地方,生物主要會生活在上層海水中,而且,內波對海水引起的水文變化,會迫使海洋生物活動的區域與範圍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可見,由布魯諾海船產生的關於海洋怪獸的謠傳,進而所引發的科學界對於海洋“密度躍層”的研究,在航海業、軍事界與經濟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