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厲兵秣馬 2.蘇聯人恢複元氣
作戰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是選擇並保持一個作戰目標。在入侵蘇聯前,希特勒選擇了三個目標,結果三個目標中沒有一個成為重要目標。這給德軍的作戰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和牽製。
德軍兵力的不足使三個目標都無法實現。例如,在1600公裏寬的正麵戰場上,德國隻有2700架飛機(比1940年進攻西歐的數量少)。
希特勒的戰略目標是以政治和經濟的考慮為主要基礎:占領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他認為這裏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中心,並與芬蘭合作瓜分波羅的海;占領烏克蘭原料產地,頓涅茨盆地的軍工生產中心,高加索的油田,目的是使蘇聯戰時經濟崩潰。
以布勞希奇為代表的德軍將領們選定莫斯科為主攻目標,迫使蘇軍主力接受決戰。因為莫斯科已經成為蘇聯政府的權力基礎,是斯大林不能丟失的。他們的理由有3點:與1812年不同,莫斯科現在是蘇聯的真正政治中心,他們認為莫斯科失守會攪亂蘇聯政府;莫斯科擁有巨大的軍火工業,該城丟失會使蘇聯戰時經濟立即遭受重創,使蘇聯失去重要的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使蘇聯一分為二,蘇軍無法建立統一協調的防線。
與極富想象力和侵略性的德國軍官們相比,蘇軍軍官們的整體素質太低了。德國裝甲部隊運用快速大縱深穿插、合圍戰術,大量殲滅混亂不堪的蘇軍。
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為了防止軍隊威脅其權威,對大批優秀軍官進行了大清洗,並提拔了大批隻懂政治的“黨”官。裝甲部隊的軍官們最優秀,因此所受的迫害也比其他兵種更大。1939年11月,斯大林下令解散了獨立的4個坦克軍,把坦克用於支援步兵部隊。1940年,德國在西歐勝利後,斯大林才下令大規模重建包括裝甲部隊在內的機械化軍。
當蘇軍給如此多的部隊配備優秀軍官,特別是高級將領時,斯大林才發現竟沒有幾個人真正精通坦克作戰理論,更不用說找人指揮裝甲部隊了。僅剩少數天才般的軍官,比如羅科索夫斯基、朱可夫等人幸免,並且出任高級職務。
在害怕被政委們手下的行刑隊清洗而令人窒息的軍隊中,如何指望那些毫無經驗的年輕軍官們能富有想象力地訓練部隊,並在戰場上果敢地指揮作戰呢?而戰爭最關鍵的因素是指揮、控製和戰術。事實表明蘇軍裝甲兵訓練極差,坦克與步兵、炮兵和工程部隊難以協同,而且坦克與坦克之間也無法配合。
與德國相比,蘇聯在空軍和陸軍的素質上均處於劣勢,在人力、機動性、通訊、訓練、戰術和經驗上都不如德國。從數量上來講,蘇軍比德軍多,但蘇軍的裝備落後,軍隊素質低。
在空軍方麵,蘇軍處於劣勢。戰爭初期,蘇軍空軍損失了近1500架飛機。在空戰開始的24小時內,蘇軍300多架飛機被擊落,德軍2架飛機被擊落。開戰第一周,5000架蘇軍飛機被擊落,德軍179架飛機被擊落。直到1944年底以前,德國一直可以在蘇聯戰場使用落後的飛機。
衛國戰爭前5個月,蘇軍損失坦克約17000輛,而德軍損失約2700輛。雙方此時都已損失了戰前各自坦克總數的近65%。令德軍恐懼的是,蘇軍的T-34坦克、重型KV-1型坦克很難擊毀。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個裝甲集群如同在法國時一樣,從一開始就把步兵遠遠甩在了後麵。一周內,裝甲部隊就在明斯克合圍,圍住了蘇軍約27個師,然後等待後方的步兵趕來殲滅這些蘇軍。
後來,德軍裝甲部隊到達斯摩棱斯克,將約30萬蘇軍包圍。由於霍特的裝甲部隊出現了失誤,他與古德裏安的結合部出現了缺口,蘇軍從那裏潮水般地突圍出去。
古德裏安派不出任何部隊,他一麵命令炮兵用炮火阻止蘇軍突圍,一麵請求凱塞林進行密集的空中轟炸。古德裏安故意不管那個缺口,因為他的目標是進攻葉利尼亞,想為進攻莫斯科做準備,當時這一行動沒有獲得批準。
這個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古德裏安,而在於德軍兵力不足和補給不濟,路麵太差又下了大雨,公路上車輛堵塞不通。當時,德軍隻有第11空降師能去堵住那個缺口,但他們當時剛經過克裏特島之戰,正忙著休整。
德軍為希特勒尚未完成戰爭準備就倉促發動大戰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德國的工業和後勤保障缺乏縱深和物質基礎,希特勒政府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