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厲兵秣馬 1.(2 / 3)

10月底,希特勒集中51個師,包括13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的兵力,再次強攻莫斯科。

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斯大林決定舉行傳統的十月革命節閱兵式。

閱兵式開始前,斯大林威嚴地站立在列寧陵墓上,向全體官兵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演說:“同誌們!今天是在嚴重情況下慶祝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德國強盜背信棄義的進攻和強加於我們的戰爭,造成了對我國的威脅,而我們的國家,我們舉國上下,都已經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戰鬥營壘,同我們陸海空一起,共同粉碎德國侵略者,徹底粉碎德國侵略者!消滅德國占領軍!我們光榮的祖國、我們祖國的自由、我們祖國的獨立萬歲!在列寧旗幟下向勝利前進!”

斯大林低沉而充滿力量的演說回蕩在莫斯科紅場上空,通過電波傳向蘇聯前線和世界各地。受檢閱的部隊、坦克和大炮,經過檢閱台後,直接開往前線。

這時候,整個莫斯科成了一座與德軍拚搏的大軍營。

希特勒立即調兵遣將,敦促博克再次從地麵進攻莫斯科。

希特勒的新計劃是:赫普納的第4裝甲集群與賴因哈特的第3裝甲集群並攏,在施特勞斯第9集團軍的配合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進攻,準備從西北方接近並迂回包抄莫斯科,如有可能從北麵突破。

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向高圖拉、卡希拉、科洛姆納進攻,從南麵逼近莫斯科。莫斯科以西寬大的正麵,由德軍第4集團軍實施攻擊。

對於這個計劃,希特勒極為滿意,很快向部隊下達了指令:從11月13日起,全線進攻,目標——莫斯科!

德軍在最初的幾天總算爭氣,頻頻得手,以不快不慢的速度向莫斯科逼近。隨著德軍的逼近,蘇軍的抵抗也越來越頑強,常常是打得整營、整團不剩一個人為止。

12月3日,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在遭受重大損失後攻占紅波利亞納。紅波利亞納就是今天的梅季希,位於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隻有27公裏。從這裏,坦克最多一個小時便可以抵達莫斯科城。

德軍元帥博克聞訊趕來,手拿望遠鏡,當克裏姆林宮尖頂那顆閃閃的紅星盡收眼底時,不禁低聲道:“看到了,紅星……我總算看到了……”

然而,博克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達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點,也是德國軍隊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看到莫斯科。

德軍越逼近莫斯科城,蘇軍抵抗越激烈。希特勒隱隱感到,供應線大大拉長,德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這一切都必須及時解決。

然而此時,蘇聯的酷寒降臨,莫斯科被冰雪覆蓋。希特勒原以為莫斯科指日可待,未作好在酷寒條件下作戰的準備,因此德軍逐步陷入進退不得的困境。

莫斯科的第一場雪是在10月6日深夜落下的,這場初雪比平常年份提前了一個月。天氣的突然變冷對大雪中的德軍來說,真是“雪上加霜”。

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襲來,氣溫一下子降到零度以下,而且還在迅速下降。11月2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凜冽寒風,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使莫斯科的氣溫驟降至零下40度。

大雪覆蓋了莫斯科周圍綿延上千公裏的河流、山穀、村鎮以及橋梁、道路,也覆蓋了希特勒軍隊的營帳、野戰機場、坦克、大炮和車輛。

寒冷的天氣使得大炮上的瞄準鏡失去了作用;納粹軍隊的飛機油箱被凍裂;坦克因燃油凍結,必須在底盤下燒火烘烤,才能發動;坦克及隨行車輛行進時必須裝上防滑鏈,否則無法控製,隨時會打滑橫行,翻落溝底;步兵的步槍、機槍等自動武器也因凍結而無法使用。

德軍官兵的處境更為悲慘,由於冰雪封凍,傷員運不走,補給送不來,他們身穿單衣,龜縮在戰壕裏,挨凍受餓。

許多士兵穿著單薄的夏衣,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數以千計的德軍士兵被凍成殘廢,許多人染上了寒顫不止、全身無力的瘧疾。

德軍每個團中凍傷的官兵,少則數百,多則上千,因而戰鬥力銳減。由於嚴重的戰鬥減員和凍傷減員,德軍兵力在一天天減少。

嚴寒同樣給蘇聯軍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他們不得不在寒冷徹骨的天氣裏挖防坦克壕、設置障礙物等。

但是,蘇軍本來就是在嚴寒中長大的,況且穿得暖暖的,足以禦寒;蘇軍供給和適應力要比德軍強得多;蘇軍的機槍都披著槍套,以防止凍壞;武器上塗有冬季潤滑油,使用起來非常靈活。

這時,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作出了在莫斯科近郊殲滅德軍的決定,轉入反攻,給敵人以殲滅性打擊。

12月4日,蘇軍第16集團軍在紅波利亞納地區發起反擊。紅波利亞納鎮幾次易手,蘇軍與德軍在鎮外展開了坦克戰,鎮內則進行著巷戰。戰鬥異常激烈,整整持續了一天,天黑時,蘇軍終於把德軍逐出了紅波利亞納。

莫斯科周圍地區的戰鬥也都呈現出這種白熱化狀態。蘇德雙方都知道,這是最後關頭,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取得勝利。

12月5日,德軍稱之為“最黑暗悲慘的一天”,對蘇軍來說則是整個莫斯科保衛戰中最關鍵的一天。

這天,德軍在環繞莫斯科周圍320多公裏的半圓形陣地上,全線被蘇軍製止住了。不僅如此,古德裏安裝甲部隊第一次被迫後撤,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上組織起防線。

12月5至6日,蘇軍利用德軍預備隊消耗殆盡、失去進攻勢頭的有利時機,出其不意地在加裏寧至葉列茨一線開始了全線反攻,實施了加裏寧、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圖拉、葉列茨和卡盧加戰役,並在羅斯托夫和季赫溫方向展開了積極的配合行動。

這條戰線長達1000多公裏,從莫斯科前沿,北起加裏寧,南至葉列茨。瞬時間,信號彈騰空升起。大炮的轟隆聲衝破了漫天大霧和清晨的沉寂。“喀秋莎”火箭炮炮彈劃出一道道火光,衝向德軍陣地。

12月8日下午,克留科沃及其鄰近的幾個居民地被蘇軍解放。向西逃竄的德軍丟下了54輛坦克, 120輛汽車及很多武器、彈藥和軍用器材,還丟下了兩門300毫米火炮。顯然,這是德軍準備用來轟擊莫斯科的武器。

克留科沃大街上,擠滿了歡迎的群眾。許多婦女、小孩和老人頂風冒雪佇立在街頭。他們衣衫襤褸,饑餓,麵容憔悴,飽受了戰爭的痛苦,但看得出來,他們這時是多麼的高興。

“紅軍萬歲!紅軍萬歲!”“把德國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口號響徹大街小巷。隨著戰鬥的進展,士氣高昂的蘇軍逐漸掌握了主動權。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領的加裏寧方麵軍已經突破了德軍的防禦陣地,越過封冰的伏爾加河,向精疲力盡的德軍撲去。他們進展迅速,很快就插進到德軍第9集團軍的右翼,到達了德軍後方大約20公裏的圖爾吉諾沃。

蘇軍第29、第31集團軍在反攻當天渡過了伏爾加河,對固守在加裏寧的德第9集團軍的交通線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驍勇善戰的列柳申科將軍率領下,蘇軍第30集團軍擊潰了德軍在德米特羅夫西北的抵抗,衝向克林地區,威脅著德軍第3、第4坦克集群的後方。

庫茲涅佐夫率領蘇第1突擊集團軍在德米特羅夫以南進攻,越過了莫斯科和加裏寧鐵路。蘇軍第20和第16集團軍的進攻更是順利。

從12月8日開始,德軍被迫轉入防禦。此時,德國軍官中彌漫著越來越濃厚的悲觀情緒。

希特勒決定解除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等高級將領的職務,自任陸軍總司令,命令東線德軍堅守待援。但是,德軍仍然擋不住蘇軍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