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用間第十三(1 / 3)

戰爭的耗費這麼大!相持數年,就爭那勝利的一天!在每天這麼大的耗費下,如果居然舍不得在間諜工作上花錢,因為不肯花錢而不知敵情,那這將領真是最不仁慈的人、最不負責的將領,不是國君的好輔佐,不是能勝利的好主帥。

“不仁之至也”,孫子對這種行為的批評,把“不仁”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不體恤國家、不體恤人民的行為。整部《孫子兵法》的價值觀,就是“用仁義,使權變”,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仁義是本,權變是末。往往人們容易以為權變、詭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學不懂兵法了。

楚漢相爭,劉邦就是最舍得花錢的,項羽就是最不舍得花錢的。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並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通道。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施離間計,讓項羽疏遠了鍾離昧,攆走了範增。最終劉邦得以突圍而去。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冒頓包圍,還是陳平用計,重金去賄賂冒頓單於的閼氏,讓冒頓放劉邦回去。

項羽在花錢的價值觀上和劉邦相反。他是在麵對人民的時候,能做到愛民如子;麵對人民幣的時候,更加愛人民幣如命。韓信說他說得很形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刻好了大印,放在手裏磨嘰,玩磨得失去了棱角,還舍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

凡事能花錢解決,都是代價最低的。在間諜上花錢最多,又是最節省的。張預注:“相持且久,七十萬家財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賞之細,不以啖間求索知敵情者,不仁之甚也。”

每一天都有七十萬家在花錢,這錢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給間諜的爵祿賞賜,不花錢去了解敵情,離間敵人,這真是不仁到了極致了。

這個道理,書上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工作中,就非常難了。實際上,這是最難的一部分。難在哪兒呢?這是人性之難,難在四個心態。

心態一:大錢花習慣了不知不覺,小錢是預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萬家在花錢,一家一塊錢也是七十萬,但這每天都像水一樣在流,他感覺不到。如果額外要花五萬塊賞錢,他就受不了。

心態二:算別人的賬,不算自己的賬。

他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心裏不是算自己的賬,算自己一天這七十萬家要花多少錢。而是算別人的賬:“就算這樣,你憑什麼要拿我這麼多錢?你值嗎?你配嗎?”然後心裏就不服氣了,不平衡了,不願意了,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對方占便宜了。項羽就是典型的這種心態,他覺得你們都是跟我混飯吃的,我打天下你們跟著混,還要我賞賜嗎?

戰爭的耗費這麼大!相持數年,就爭那勝利的一天!在每天這麼大的耗費下,如果居然舍不得在間諜工作上花錢,因為不肯花錢而不知敵情,那這將領真是最不仁慈的人、最不負責的將領,不是國君的好輔佐,不是能勝利的好主帥。

“不仁之至也”,孫子對這種行為的批評,把“不仁”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不體恤國家、不體恤人民的行為。整部《孫子兵法》的價值觀,就是“用仁義,使權變”,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仁義是本,權變是末。往往人們容易以為權變、詭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學不懂兵法了。

楚漢相爭,劉邦就是最舍得花錢的,項羽就是最不舍得花錢的。楚漢戰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刻。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達一年之久,並被斷絕了外援和糧草通道。陳平獻計,讓劉邦從倉庫中撥出四萬斤黃金,買通楚軍的一些將領,施離間計,讓項羽疏遠了鍾離昧,攆走了範增。最終劉邦得以突圍而去。

白登之圍,劉邦被匈奴冒頓包圍,還是陳平用計,重金去賄賂冒頓單於的閼氏,讓冒頓放劉邦回去。

項羽在花錢的價值觀上和劉邦相反。他是在麵對人民的時候,能做到愛民如子;麵對人民幣的時候,更加愛人民幣如命。韓信說他說得很形象:“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刻好了大印,放在手裏磨嘰,玩磨得失去了棱角,還舍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

凡事能花錢解決,都是代價最低的。在間諜上花錢最多,又是最節省的。張預注:“相持且久,七十萬家財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賞之細,不以啖間求索知敵情者,不仁之甚也。”

每一天都有七十萬家在花錢,這錢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給間諜的爵祿賞賜,不花錢去了解敵情,離間敵人,這真是不仁到了極致了。

這個道理,書上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工作中,就非常難了。實際上,這是最難的一部分。難在哪兒呢?這是人性之難,難在四個心態。

心態一:大錢花習慣了不知不覺,小錢是預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萬家在花錢,一家一塊錢也是七十萬,但這每天都像水一樣在流,他感覺不到。如果額外要花五萬塊賞錢,他就受不了。

心態二:算別人的賬,不算自己的賬。

他在處理這問題的時候,心裏不是算自己的賬,算自己一天這七十萬家要花多少錢。而是算別人的賬:“就算這樣,你憑什麼要拿我這麼多錢?你值嗎?你配嗎?”然後心裏就不服氣了,不平衡了,不願意了,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對方占便宜了。項羽就是典型的這種心態,他覺得你們都是跟我混飯吃的,我打天下你們跟著混,還要我賞賜嗎?

對於這種心病,給一劑藥:你給別人錢,不是給對方定價,是給自己定價。需要給他很多錢,不是因為他身價高,是因為你身價高。不是因為他值錢,是因為你的事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