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谘詢的十多年職業生涯裏,我幾乎每天都在和各類企業家打交道,也幫助過很多企業設計它們的商業模式。我看到的最大問題不是企業家不勤奮、不努力、不聰明,而是缺乏構建係統框架的能力。特別是今天的大多數民營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生存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經驗,但是一旦碰到環境變化,舊的經驗失效,大多數人都缺乏最基本的調整能力,從而錯失力挽狂瀾的良機。簡單來說,他們對商業模式設計缺乏係統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

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我希望能用一個係統的商業模式設計結構來提升中國成長型企業家的認知,提升大家的商業模式設計水平。有人認為,不管哪個領域,隻要你能專注在這個領域超過10 000小時,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甚至被總結成10 000小時定律。但是如果沒有係統化的商業模式,那是沒有意義的。就像練習遊泳,如果動作不到位,又不做針對性練習,那麼遊10 000個小時你也成不了遊泳高手。對企業家來說,首先必須掌握係統結構,然後才是專注地重複。商業模式設計是企業家必須掌握的戰略設計能力之一,我的這本書希望能夠提供商業模式設計的基礎結構和理論框架,讓大家能在這個基礎的結構上思考和實踐商業模式設計,成為真正的戰略高手。

除了戰略谘詢之外,我還一直在做“數字化時代的商業模式設計”這門總裁培訓課程;我一直在不斷更新商業模式設計的基礎結構,讓它更加簡單清晰,能用來窮盡和解釋所有的商業模式現象。每每社會上出現新的商業模式,我都會拿我的這個結構來對照,不斷地對它進行補充完善、總結分析。

如果你能掌握商業模式設計的基礎結構,無論是懶人經濟、共享經濟、平台模式,還是免費模式,我相信你能看懂當下社會的任何商業模式。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促使我寫這本書,那就是大量的傳統企業在數字化時代受到衝擊,不管企業規模是大是小,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麵臨轉型問題。因此,在商業模式設計結構的每一個點上,我都盡可能陳述清楚數字化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這個變化引發的商業模式變遷的原理是什麼,在當下又有哪些成功的商業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以及這些成功的商業模式背後又有哪些地方存在隱患。

在本書中,結合對數字化時代發展趨勢變化的認識,我提出了商業模式設計麵臨的三大趨勢——價值顛覆、平台模式和跨界融合。我認為企業家在進行商業模式設計的時候,本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和案例會起到方向指引的作用。

在做谘詢的十多年職業生涯裏,我幾乎每天都在和各類企業家打交道,也幫助過很多企業設計它們的商業模式。我看到的最大問題不是企業家不勤奮、不努力、不聰明,而是缺乏構建係統框架的能力。特別是今天的大多數民營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生存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經驗,但是一旦碰到環境變化,舊的經驗失效,大多數人都缺乏最基本的調整能力,從而錯失力挽狂瀾的良機。簡單來說,他們對商業模式設計缺乏係統的認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