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父親的三哥拉傑什(Rajesh)在加爾各答英年早逝,年僅22歲。按照家人的描述,拉傑什冒著冬雨連續鍛煉了兩個晚上,後來被凶險的肺炎奪去了生命。其實肺炎隻是他所患原發疾病的並發症。拉傑什曾經是五兄弟中的佼佼者,不僅天資聰慧而且儀表堂堂,深受父親及其他家人的愛戴。

祖父去世的時間比拉傑什要早10年,他於1936年在一場涉及雲母礦的爭鬥中死於非命,隻留下祖母獨自撫養五個年幼的兒子。雖然拉傑什並非家中長子,但是他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父親的角色。當時他隻是個12歲的男孩,可是表現得卻像22歲的人一樣成熟:艱苦的生活造就了堅強的意誌,他已經擺脫了少不更事的彷徨,表現出成年人的成熟穩重。

根據父親回憶,從1946年夏季開始,拉傑什的行為開始出現異常,仿佛他腦子裏的某根電線發生了短路。拉傑什性格中最明顯的變化是脾氣秉性陷入反複無常:喜訊會使他欣喜若狂(隻有通過劇烈的體育運動才能讓情緒恢複平靜狀態),而噩耗會讓他悲傷欲絕。盡管情緒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極端的情緒波動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到了那年冬季,拉傑什極端的情緒波動不僅在發作頻率上與日俱增,而且嚴重程度也愈演愈烈。這種陣發性的衝動會轉化為憤怒與狂妄,其症狀會隨著間歇期的縮短而日益嚴重,當情緒趨於平靜後,又會陷入極度的悲傷。拉傑什加入了某個神秘組織,這些成員會在家裏舉行降神會儀式(一種和死者溝通的方式)並占卜吉凶,拉傑什也會在夜間與朋友們去火葬場打坐冥想。我不知道他是否吸食毒品,而在20世紀40年代,位於加爾各答的唐人街大煙館裏充斥著緬甸鴉片與阿富汗大麻,當時的年輕人認為吸毒可以舒緩緊張的神經。父親記得三哥就像變了一個人:他時而驚恐萬狀,時而橫衝直撞,其情緒變化猶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某天早上可能突然勃然大怒,但過後又可能表現為欣喜若狂(從字麵上解釋,欣喜若狂這個詞反映了某種無邪的情感,是內心喜悅的自然流露。可是它也明確標明了界限,警示我們要理智把握分寸。欣喜若狂是正常情緒波動的上限,如果出現更加極端的情況,那麼就隻剩下瘋癲與狂躁)。

就在被肺炎擊倒的前一周,拉傑什獲知自己的考試成績在學院中名列前茅,於是興高采烈地跑到外麵住了兩個晚上,據說是去某個摔跤訓練營參加體能訓練。然而當他回家後就開始發高燒並出現了幻覺。

幾年以後當我在醫學院學習時,突然意識到拉傑什很可能正飽受急性躁狂期的折磨。他幾近崩潰的精神症狀非常符合教科書中描寫的躁鬱症(雙相障礙)。

1946年,父親的三哥拉傑什(Rajesh)在加爾各答英年早逝,年僅22歲。按照家人的描述,拉傑什冒著冬雨連續鍛煉了兩個晚上,後來被凶險的肺炎奪去了生命。其實肺炎隻是他所患原發疾病的並發症。拉傑什曾經是五兄弟中的佼佼者,不僅天資聰慧而且儀表堂堂,深受父親及其他家人的愛戴。

祖父去世的時間比拉傑什要早10年,他於1936年在一場涉及雲母礦的爭鬥中死於非命,隻留下祖母獨自撫養五個年幼的兒子。雖然拉傑什並非家中長子,但是他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父親的角色。當時他隻是個12歲的男孩,可是表現得卻像22歲的人一樣成熟:艱苦的生活造就了堅強的意誌,他已經擺脫了少不更事的彷徨,表現出成年人的成熟穩重。

根據父親回憶,從1946年夏季開始,拉傑什的行為開始出現異常,仿佛他腦子裏的某根電線發生了短路。拉傑什性格中最明顯的變化是脾氣秉性陷入反複無常:喜訊會使他欣喜若狂(隻有通過劇烈的體育運動才能讓情緒恢複平靜狀態),而噩耗會讓他悲傷欲絕。盡管情緒在一定範圍內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極端的情緒波動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到了那年冬季,拉傑什極端的情緒波動不僅在發作頻率上與日俱增,而且嚴重程度也愈演愈烈。這種陣發性的衝動會轉化為憤怒與狂妄,其症狀會隨著間歇期的縮短而日益嚴重,當情緒趨於平靜後,又會陷入極度的悲傷。拉傑什加入了某個神秘組織,這些成員會在家裏舉行降神會儀式(一種和死者溝通的方式)並占卜吉凶,拉傑什也會在夜間與朋友們去火葬場打坐冥想。我不知道他是否吸食毒品,而在20世紀40年代,位於加爾各答的唐人街大煙館裏充斥著緬甸鴉片與阿富汗大麻,當時的年輕人認為吸毒可以舒緩緊張的神經。父親記得三哥就像變了一個人:他時而驚恐萬狀,時而橫衝直撞,其情緒變化猶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某天早上可能突然勃然大怒,但過後又可能表現為欣喜若狂(從字麵上解釋,欣喜若狂這個詞反映了某種無邪的情感,是內心喜悅的自然流露。可是它也明確標明了界限,警示我們要理智把握分寸。欣喜若狂是正常情緒波動的上限,如果出現更加極端的情況,那麼就隻剩下瘋癲與狂躁)。

就在被肺炎擊倒的前一周,拉傑什獲知自己的考試成績在學院中名列前茅,於是興高采烈地跑到外麵住了兩個晚上,據說是去某個摔跤訓練營參加體能訓練。然而當他回家後就開始發高燒並出現了幻覺。

幾年以後當我在醫學院學習時,突然意識到拉傑什很可能正飽受急性躁狂期的折磨。他幾近崩潰的精神症狀非常符合教科書中描寫的躁鬱症(雙相障礙)。

※※※

1975年,父親的四哥賈古(Jagu)來到德裏與我們共同生活,那時候我正好年滿5歲,當時他的精神也處於恍惚迷離的狀態。四叔身材修長且瘦骨嶙峋,他蓬亂的頭發已經久未修剪,冰冷的眼神多少有些令人生畏,看上去就像是西孟加拉邦版本的搖滾樂明星吉姆·莫裏森(Jim Morrison)。賈古從小就是個問題兒童,這與20多歲才發病的拉傑什不同。他拙於社交且性格孤僻,既不能正常工作也無法生活自理,唯一可以依賴的人就是我的祖母。到了1975年,他的認知障礙逐漸加重:開始出現幻視、幻覺與幻聽(腦子裏總有個聲音在指點他該做哪些事)。賈古前後虛構了數十起針對他的陰謀,例如屋外售賣香蕉的小販正在偷偷記錄他的行蹤。他常常自言自語,特別癡迷於背誦自編的列車時刻表(乘卡爾卡郵車由西姆拉到豪拉,再從豪拉轉乘斯裏·賈甘納許快車到普裏)。盡管賈古的精神狀態上下波動劇烈,但是他還是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溫柔善良的一麵。我曾經失手將家中珍藏的威尼斯花瓶打碎,而賈古連忙讓我躲在他的被褥下麵,然後才去告訴我的母親他自己藏著“許多私房錢”,其金額足以賠償“一千個”花瓶。其實賈古的表現是種病態的精神症狀,這種慷慨仗義後麵隱藏的是精神失常與虛構情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