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老馬識途

齊桓公終於在管仲的幫助下,當上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時,齊國西部的燕國遭到了山戎人的入侵。燕莊公向齊國求援。公元前663年,齊桓公親率大軍開赴燕國,趕跑了山戎軍隊。為了徹底消除燕國的後患,同時也鞏固齊國的北部邊境,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率齊、燕兩國的聯軍追擊山戎首領密盧的軍隊。聯軍追至黃台山口,經過一場激戰,終於消滅了密盧的軍隊。密盧逃到了更北邊的孤竹國。齊桓公又率軍繼續追向孤竹國。

孤竹國有一片大沙漠叫旱海。茫茫的沙海裏沒有水、沒有生命,風刮起來飛沙走石,使人辨不出東南西北。孤竹國國君答裏嗬就與密盧合謀,決定用詐降計將齊軍引入旱海渴死、困死。

再說齊桓公率齊、燕聯軍攻入孤竹國都城,答裏嗬率軍隊逃走了。這時忽有孤竹國大將黃花帶了密盧的人頭前來投降。齊桓公讓山戎軍隊裏的降兵辨認,確認了密盧的人頭以後,就相信了黃花,並讓黃花帶路去追擊答裏嗬。經過一天的行軍,到了傍晚,齊軍便被黃花帶進了旱海。這時黃花自己乘著夜色甩掉齊軍溜走了。齊桓公和管仲帶著軍隊在旱海裏迷了路。軍隊在大沙漠裏走了大半夜,夜間寒氣逼人,人馬又饑又渴又冷,無法繼續前進了。剛停下來,忽然沙漠裏又起風了,沙粒打得人睜不開眼;好不容易熬到天快亮時,又起霧了,仍然辨不清東南西北。

齊桓公召集緊急軍事會議商量脫險的辦法。有人提出待天亮後尋找來時的馬蹄印,順著蹄印退出去。可是天亮後一看,沙地上所有的馬蹄印早就全被大風刮平了。這時管仲說,動物認路的本領大,馬可能會認識來時的道路。沒有別的辦法,齊桓公就下令解開幾匹老馬的韁繩,讓它們自由地走,而大軍則緊跟著這幾匹老馬前進。這樣走了幾個時辰,齊軍終於走出了旱海,擺脫了困境。

①韁(jiānɡ)

故事中的成語

老馬識途

一個人平時積累的智慧和常識,在關鍵時刻常常會有大用處。管仲知道“鳥飛千裏能歸巢,狗行百裏不迷路”的常識,於是他聯想到“動物的認路本領一定比人大”,因此便提出了讓老馬帶路的主意。而“老馬識途”的成語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