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風雨悲歡: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1 / 2)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此時倚窗聽雨,已不是昔日的懵懂少年。茫然間,跌跌撞撞走過了多年,秋霜已染白了雙鬢。蔣捷抗爭過,掙紮過,最後不得不退隱江湖。昔日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身心俱疲的詞人心如止水,閉門謝客,棲息於太湖竹山島,自號“竹山”,成了一名徹徹底底的“隱士”。一場秋雨悄然而至,彌漫了整片竹林,輕輕敲打著那扇窗。滴答,滴答,清越的雨聲在這靜夜裏格外分明。兩鬢已有星星白發的蔣捷輾轉難眠,獨自一人披衣在僧廬下聽雨。那雨聲淅瀝,點點敲打僧廬下的台階,徹夜不息。此時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聽著點點滴滴的雨聲,僧廬內靜心打坐的蔣捷內心是否做到了“八風不動”?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無情,一任簷雨滴答在台階上,發出啪啪的回響直到天明時分。很多的往事慢慢地從心底浮現,盈滿心頭。今夜的雨聲仿佛一顆不經意間投入心湖的小石子,猛然掀起滔天巨浪,竟把那沉入湖底多年的往事掀了出來……

暮年聽雨,喚醒了昔日的回憶,流年似水,浮生若夢。在大宋王朝的黃昏作為背景下,更有一種深遠的寓意。世事為何,一生,一念,一場雨而已。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透見了一個曆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人生因有這樣的聽雨和回望而有了厚重感。一個生命個體的命運體驗與感傷情緒,其中既寓有對自我人生的洞達與感悟,也有對一生顛沛的悵惘,有對逝去年代的追念,對舊時家邦的懷想。

在離亂顛簸的流亡途中,蔣竹山還寫下過一首名作: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

南宋亡國以後,蔣捷飄零於姑蘇一帶。這裏原是山明水柔的江南。一個有家難歸的遊子彷徨四顧,前程茫茫,時光空拋,置身此地,怎能不惆悵莫名!

眼前是一片明豔的春光,詞人內心卻滿懷淒楚的惆悵。春深似海,愁深勝似海,在時光的流逝中,春愁難遣。讓人仿佛聽到了夾雜著風聲雨聲的嗚咽聲。當江上小舟載著這薄醉之人繼續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簾上映入“秋娘渡與泰娘橋”的景色時,風吹酒醒,雨滴心簾,隻覺風入骨,雨寒心。他的船已經駛過了秋娘渡和泰娘橋,蕭瑟風雨中,穿橋渡津,四處漂泊。

“秋娘渡”“泰娘橋”指的是吳江一帶的地名。秋娘、泰娘都是唐代歌女名字,讓人心緒中生起一種思歸和家人團聚的心情。漂泊思歸,偏逢上連陰天氣。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結束客遊勞頓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調弄銀字笙,點燃熏爐裏心字形的盤香?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此時倚窗聽雨,已不是昔日的懵懂少年。茫然間,跌跌撞撞走過了多年,秋霜已染白了雙鬢。蔣捷抗爭過,掙紮過,最後不得不退隱江湖。昔日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身心俱疲的詞人心如止水,閉門謝客,棲息於太湖竹山島,自號“竹山”,成了一名徹徹底底的“隱士”。一場秋雨悄然而至,彌漫了整片竹林,輕輕敲打著那扇窗。滴答,滴答,清越的雨聲在這靜夜裏格外分明。兩鬢已有星星白發的蔣捷輾轉難眠,獨自一人披衣在僧廬下聽雨。那雨聲淅瀝,點點敲打僧廬下的台階,徹夜不息。此時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聽著點點滴滴的雨聲,僧廬內靜心打坐的蔣捷內心是否做到了“八風不動”?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那樣無情,一任簷雨滴答在台階上,發出啪啪的回響直到天明時分。很多的往事慢慢地從心底浮現,盈滿心頭。今夜的雨聲仿佛一顆不經意間投入心湖的小石子,猛然掀起滔天巨浪,竟把那沉入湖底多年的往事掀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