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霜此刻的這個消息多少讓得荼吃驚,同樣為了掩飾自己潛在的心理活動,他也用輕鬆的口氣說:“從文化民俗學角度看,風水術不過是人對自然界山水地貌的評估罷了,所以我們杭家老祖宗看中的地方恰恰和人民政府看中的地方不謀而合,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迎霜問大哥,他對這一選址持什麼態度。得荼說,他當然將投讚成的一票,並且相信這一票將能夠代表爺爺。作為世紀老人,爺爺已經成為杭家人的牢固紐帶,他的認可依然是舉足輕重的。

反過來得荼問迎霜怎麼看,迎霜笑了,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黃昏裏的貓頭鷹,我現在研究和建議的是兼並、破產,市場競爭和國際接軌,如果有一天讓我親自出馬,我要讓我的企業隻剩三分之一的人員。所以我是個萬人嫌,你是個萬人愛。比如我看到的茶就和你看到的茶完全不一樣。你看到的是那幢漂亮的供人品茶說閑話的博物館,我看到的是8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步履維艱的茶葉貿易。我在破,你在立;我在批判,你在讚美;我在摧毀,你在建設——”

“——所以我們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得荼堵住了迎霜貓頭鷹式的歌唱,自50年代中後期茶葉貿易進入低穀之後,他們常常就茶事爭論:一個說不要再總是唱讚歌翻老皇曆了,中國雖然是茶的故鄉,但1886年對外出口十四點三萬噸,直到將近一百年後的 1984年,才超過這個數字,印度早就走到我們前麵去了。從茶葉市場的狀況來看,品牌混亂,出口疲軟,企業倒閉,價格不一,茶山荒蕪,假冒偽劣產品不斷,進行治理乃當務之急,歌功頌德,懷念先人,不妨往後靠一靠再說吧。

得荼聽了這話,耐耐心氣,細細解說:歌功頌德也是解放生產力的一種手段,要實事求是,不要搞教條主義。從曆史上看,多年來的大力呼籲和埋頭苦幹,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20世紀初華茶不也一度陷入嚴重危機嗎?所以才有吳覺農先生的呼籲:中國茶業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絕不至於長落人後,願大家努力吧。正麵的鼓勁和反麵的批評一樣都是重要的。現在出口貿易不好,我們多做宣傳,打開國內市場,也是一條茶業自救的道路。不管怎麼說,我們和一百多個國家有著茶葉貿易往來,我們的茶葉產量,始終排在世界前三位嘛。

迎霜聽了放聲大笑,說大哥你到底還是不是個曆史學家啊,怪不得這些年你專著出得那麼少。得荼聽了也放聲大笑,說小妹你不是一向最佩服浙東學派的經世致用嗎?黃宗羲算是世界級大史家了吧,他還提出農商皆本呢。史家若能和吳覺農說的那樣即知即行,恐怕中國的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

三年之後的1990年10月,茶博館試開館之時,首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也在杭州開幕了。那段時間,杭家人幾乎都被這件事情拖進去了。除了那塊特製的茶磚壁掛,得荼幾乎把他花木深房裏多年積累的資料全都拿出來了。館裏收集資料的年輕人依然不滿足,他們小心翼翼地找到了年屆九十的杭嘉和老爺爺,年輕的姑娘甜言蜜語地對老爺爺說:老爺爺,老爺爺,您是茶界的老壽星,您再回憶回憶,1900年的時候,茶館是怎麼樣的?嘉和想了想說:1900年,我好像還在媽媽的肚子裏。年輕人就笑了,悄悄地把筆帽蓋住了筆尖,看上去這位老爺爺木木的,神情總有那麼幾分恍惚,眼睛也不好使,給他看一張相片,他用了放大鏡,還要湊到鼻尖上,問他一個問題,他要沉思半天,才會說“是”或者“不是”。年輕人是性急的,或許還是急功近利的,他們不相信還能從這個半盲的九旬老人身上打聽出什麼茶事來。不過他們倒是哢嚓哢嚓地拍了不少相片,但這些相片最後一張也沒有用出去。他們排來排去,杭嘉和老爺爺既不是當代茶聖,也不是茶界泰鬥,忘憂茶莊既不是汪裕泰,也不是翁隆盛。杭嘉和老爺爺就這樣心安理得地被隱到茶史的背頁上去了。

迎霜此刻的這個消息多少讓得荼吃驚,同樣為了掩飾自己潛在的心理活動,他也用輕鬆的口氣說:“從文化民俗學角度看,風水術不過是人對自然界山水地貌的評估罷了,所以我們杭家老祖宗看中的地方恰恰和人民政府看中的地方不謀而合,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迎霜問大哥,他對這一選址持什麼態度。得荼說,他當然將投讚成的一票,並且相信這一票將能夠代表爺爺。作為世紀老人,爺爺已經成為杭家人的牢固紐帶,他的認可依然是舉足輕重的。

反過來得荼問迎霜怎麼看,迎霜笑了,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黃昏裏的貓頭鷹,我現在研究和建議的是兼並、破產,市場競爭和國際接軌,如果有一天讓我親自出馬,我要讓我的企業隻剩三分之一的人員。所以我是個萬人嫌,你是個萬人愛。比如我看到的茶就和你看到的茶完全不一樣。你看到的是那幢漂亮的供人品茶說閑話的博物館,我看到的是8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步履維艱的茶葉貿易。我在破,你在立;我在批判,你在讚美;我在摧毀,你在建設——”

“——所以我們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得荼堵住了迎霜貓頭鷹式的歌唱,自50年代中後期茶葉貿易進入低穀之後,他們常常就茶事爭論:一個說不要再總是唱讚歌翻老皇曆了,中國雖然是茶的故鄉,但1886年對外出口十四點三萬噸,直到將近一百年後的 1984年,才超過這個數字,印度早就走到我們前麵去了。從茶葉市場的狀況來看,品牌混亂,出口疲軟,企業倒閉,價格不一,茶山荒蕪,假冒偽劣產品不斷,進行治理乃當務之急,歌功頌德,懷念先人,不妨往後靠一靠再說吧。

得荼聽了這話,耐耐心氣,細細解說:歌功頌德也是解放生產力的一種手段,要實事求是,不要搞教條主義。從曆史上看,多年來的大力呼籲和埋頭苦幹,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20世紀初華茶不也一度陷入嚴重危機嗎?所以才有吳覺農先生的呼籲:中國茶業如睡獅一般,一朝醒來,絕不至於長落人後,願大家努力吧。正麵的鼓勁和反麵的批評一樣都是重要的。現在出口貿易不好,我們多做宣傳,打開國內市場,也是一條茶業自救的道路。不管怎麼說,我們和一百多個國家有著茶葉貿易往來,我們的茶葉產量,始終排在世界前三位嘛。

迎霜聽了放聲大笑,說大哥你到底還是不是個曆史學家啊,怪不得這些年你專著出得那麼少。得荼聽了也放聲大笑,說小妹你不是一向最佩服浙東學派的經世致用嗎?黃宗羲算是世界級大史家了吧,他還提出農商皆本呢。史家若能和吳覺農說的那樣即知即行,恐怕中國的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

三年之後的1990年10月,茶博館試開館之時,首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也在杭州開幕了。那段時間,杭家人幾乎都被這件事情拖進去了。除了那塊特製的茶磚壁掛,得荼幾乎把他花木深房裏多年積累的資料全都拿出來了。館裏收集資料的年輕人依然不滿足,他們小心翼翼地找到了年屆九十的杭嘉和老爺爺,年輕的姑娘甜言蜜語地對老爺爺說:老爺爺,老爺爺,您是茶界的老壽星,您再回憶回憶,1900年的時候,茶館是怎麼樣的?嘉和想了想說:1900年,我好像還在媽媽的肚子裏。年輕人就笑了,悄悄地把筆帽蓋住了筆尖,看上去這位老爺爺木木的,神情總有那麼幾分恍惚,眼睛也不好使,給他看一張相片,他用了放大鏡,還要湊到鼻尖上,問他一個問題,他要沉思半天,才會說“是”或者“不是”。年輕人是性急的,或許還是急功近利的,他們不相信還能從這個半盲的九旬老人身上打聽出什麼茶事來。不過他們倒是哢嚓哢嚓地拍了不少相片,但這些相片最後一張也沒有用出去。他們排來排去,杭嘉和老爺爺既不是當代茶聖,也不是茶界泰鬥,忘憂茶莊既不是汪裕泰,也不是翁隆盛。杭嘉和老爺爺就這樣心安理得地被隱到茶史的背頁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