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際大類資產配置的理論與操作概述(1 / 3)

顯然,估計預期收益會存在較高的難度,因此,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才引入各種僅與風險相關的資產配置框架。風險平價策略就是這樣的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風險會在子組合(資產類別或因子)間平均分配。這種方法不僅是為了避免評估收益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解決機構投資組合風險明顯過度集中在股票風險上的問題。另外,要達到名義收益率目標,通常會依賴杠杆手段。風險平價的具體實施往往是“定向風險目標”(risk-targeting)中的一類方法,即把固定整體組合的目標波動率作為首要任務。

還有被人們熟知的其他方法,並不能簡單地歸入某個標準收益或風險觀點中。比如,在捐贈模式中,長期投資者會關注流動性較差的另類資產,如私募股權和對衝基金等。對這類資產操作的更合理分類是,將其作為單一投資哲學,或是傳統投資理論的延伸,即沿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框架,確認低流動性的另類資產能提供額外溢價(premium)。

近年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重新在業內流行起來,不過這對於學術界來說並非新鮮事物。就其性質而言,因子分析有兩大投資功能:清晰化和簡單化。對於複雜的機構投資組合,這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工具。在實踐中,因子分析不僅被用作均值-方差優化法或風險管理方法的一部分,而且也在所謂的“參考組合”中被廣泛應用。加拿大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理事會(ada Pension Plan Iment Board,簡稱CPPIB)和其他同類機構對參考組合進行了重點討論和實施。參考組合會指定包含各資產類別的基礎投資組合,使指定的組合與機構整體的因子配置緊密對應。例如,要投資100美元的私募股權(CPPIB將其看作杠杆後的股票投資),而該項目的股票貝塔(beta)值為1.3,那麼CPPIB會賣出130美元的股票並購買30美元的債券或現金。實施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將每個投資映射到以資產類別進行因子分析的參考組合中,以便維持設定的戰略配置。實際上,對於所有因子建模,映射的假設與操作都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過於簡單的參考組合甚至會加大這種操作的難度。

二、從理論到實踐的挑戰

誠然,資產配置的選擇不存在靈丹妙藥,每種常用的方法都有其各自在實踐中讓人抓狂的缺點。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核心問題的根源是委托代理問題,這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問題。在資產管理方麵,委托人是資產所有者,而代理人是投資機構或投資經理。委托代理問題源於資產所有者(如養老金年金受益人)和投資經理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風險偏好、激勵、技能和不對稱信息等利益關係。資產所有者監督代理人的能力有限,而且由於監督成本很高,所以難以充分地進行資產配置。資產所有者甚至不了解在監督過程中發現的信息,從而缺乏判斷代理人是否稱職的能力。即使雇用的代理人是投資天才,也會存在業績考核年限與自身職業年限的錯配問題。所以,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掌握清晰、直觀的投資組合理論與框架十分必要。

顯然,估計預期收益會存在較高的難度,因此,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才引入各種僅與風險相關的資產配置框架。風險平價策略就是這樣的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風險會在子組合(資產類別或因子)間平均分配。這種方法不僅是為了避免評估收益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解決機構投資組合風險明顯過度集中在股票風險上的問題。另外,要達到名義收益率目標,通常會依賴杠杆手段。風險平價的具體實施往往是“定向風險目標”(risk-targeting)中的一類方法,即把固定整體組合的目標波動率作為首要任務。

還有被人們熟知的其他方法,並不能簡單地歸入某個標準收益或風險觀點中。比如,在捐贈模式中,長期投資者會關注流動性較差的另類資產,如私募股權和對衝基金等。對這類資產操作的更合理分類是,將其作為單一投資哲學,或是傳統投資理論的延伸,即沿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框架,確認低流動性的另類資產能提供額外溢價(premium)。

近年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重新在業內流行起來,不過這對於學術界來說並非新鮮事物。就其性質而言,因子分析有兩大投資功能:清晰化和簡單化。對於複雜的機構投資組合,這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工具。在實踐中,因子分析不僅被用作均值-方差優化法或風險管理方法的一部分,而且也在所謂的“參考組合”中被廣泛應用。加拿大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理事會(ada Pension Plan Iment Board,簡稱CPPIB)和其他同類機構對參考組合進行了重點討論和實施。參考組合會指定包含各資產類別的基礎投資組合,使指定的組合與機構整體的因子配置緊密對應。例如,要投資100美元的私募股權(CPPIB將其看作杠杆後的股票投資),而該項目的股票貝塔(beta)值為1.3,那麼CPPIB會賣出130美元的股票並購買30美元的債券或現金。實施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將每個投資映射到以資產類別進行因子分析的參考組合中,以便維持設定的戰略配置。實際上,對於所有因子建模,映射的假設與操作都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過於簡單的參考組合甚至會加大這種操作的難度。

二、從理論到實踐的挑戰

誠然,資產配置的選擇不存在靈丹妙藥,每種常用的方法都有其各自在實踐中讓人抓狂的缺點。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核心問題的根源是委托代理問題,這是經濟學中的經典問題。在資產管理方麵,委托人是資產所有者,而代理人是投資機構或投資經理。委托代理問題源於資產所有者(如養老金年金受益人)和投資經理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風險偏好、激勵、技能和不對稱信息等利益關係。資產所有者監督代理人的能力有限,而且由於監督成本很高,所以難以充分地進行資產配置。資產所有者甚至不了解在監督過程中發現的信息,從而缺乏判斷代理人是否稱職的能力。即使雇用的代理人是投資天才,也會存在業績考核年限與自身職業年限的錯配問題。所以,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掌握清晰、直觀的投資組合理論與框架十分必要。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及其變體之所以仍然被廣泛使用,是因為它是目前為止學術界普遍認可的量化工具。如果經過某些改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還能夠將市場觀點和風險偏好融入合理的投資組合中。

上述舉例的不同配置模型,風格各異,它們都可以被視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衍生品,體現的是各類機構的外界約束與內部資源能否匹配。除此以外,業內大部分大型資產池的配置方法都可以被視為上述幾種模型的平均模式、混合模式,是每家投資機構經過權衡輕重後找到的自身定位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