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誰成就的誰(1 / 3)

那達慕集市就設立在了兩國交境人口相對比較密集的地方,其實規模並不算大,目前隻是周邊住的兩國的人民錢物交換的一個簡單場所。攤販兒們隻是支著自己的小攤子,拚成了大約有四五百米的一條“步行街”,路兩邊的商人賣的東西也五花八門且還未成規模,有小飾品,有手工藝品,有小吃,有胭脂水粉,也有獵戶兜售的各種毛皮;但是最多的還是日用的必需品如布料,成衣,針線,各種工具,容易保存的食物等等;離著“主賣場”不遠還專門辟出來一塊地方,成為了牲口的交易市場,有些雜亂卻做得有聲有色。整體看來各行各業倒是也算都有模有樣,如果以後發展下去,這裏的集市應該很有發展前景。

那達慕集市的周圍,兩國都派了一支四五十人的駐軍在負責維持秩序,這就是兩國的誠意了,保護市場環境的安穩,為的就是在互市的早期,盡量在各個方麵都照顧好兩國的和睦。

與官員考察的情形不一樣,慶心和勃淵興致勃勃的在逛著,為的隻是“喜歡”,兩人看看什麼都覺得好玩兒,喜歡了就拿了,自然有人結賬,他們隻管開心。

古昊離慶心很近,卻與她不同,他也在仔細的分析集市的組成,他很驚奇的發現,來那達慕集市上的人,除了呼蘭國的人和曌國的人之外,竟然還可以看到冀國人的身影,沒有想到冀國地處偏僻,各種收益貧瘠的地方倒是也有人消息靈通知道在最新建立的集市上討生活的人,實在有些出乎意料。

雖然集市上多都是些一般的玩意兒,但是冷不丁的也能見著少有的好東西,上好的藥材啦,上好玉器啦,也有人兜售一些“古玩”。這些名貴的東西詢問的少,但是也有人會來淘貨。為了避免出現“欺詐”的行為造成民族間的矛盾,從而可能引起的民族之間的爭端,楊家自動的成立了“鑒定檔口”,每次有那達慕集市的時候,就會派專業的“鑒定人員”坐在檔上,隻要經過鑒定的買賣皆需要上繳交易額的千分之一的鑒定費用,同時也確保了,隻要發現這筆生意有“不妥”,所有的損失,有楊家一力承擔。

“你們這樣做的很好!為兩國的和睦有頗大的功勞。”古昊對楊繼業笑著讚許著楊家。“楊尚書和侍郎果然是為國分憂的典範。”

大宗的高金額的交易往往是兩國比較有影響力的家族或個人才能操作的,如今此類的交易還少,並不覺得,但是隨著交易市場的成熟,貨物的檔次會越來越高,交易的金額會隨著集市的發展增大,如果這種高金額的交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就意味著在交易的源頭上就已經消滅掉一部分民族之間可能引發衝突的點,如此便增進了兩國之間的一些友好的交往。

“臣不敢居功,實是和妹妹閑聊的時候,心兒,嗯,宸妃娘娘玩笑的一個法子,臣覺著實在合適,便用了。”楊繼業也在觀察鑒定檔口的事宜,期間雖然沒有什麼生意,但是招牌做的體麵,鑒定的老先生也看著嚴謹且親切,心裏還是滿意的,如今隻是在搭建自己信譽的時期,主要目的就是樹立楊家“仲裁”的地位和角色,掙錢還是來日方長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培養百姓的信任感,養成百姓的依賴性,長此以往,楊家在邊境的商圈裏地位和口碑便又是一個台階。楊繼業正在滿意著楊家人的安排呢,如此突然的陛下問了句話,趕緊組織語言回答了,但是說話的時候“妹妹”“心兒”的掛在嘴邊兒,確實沒有多加注意,顯得就對宸妃娘娘不是特別的尊敬。

古昊也沒有管他那些虛禮,隻是饒有興趣的看著離自己隻有兩三步遠的地方陪著勃淵看小玩意的慶心。“心兒平時的想法就古靈精怪的,仿佛是比別人不同,大約長的是顆七竅玲瓏心似的,每每想的法子倒是也好使;也不知道她是跟誰學的?”古昊總是好奇,她的故事,她的想法為什麼總是特別的多,也特別的新奇而有效。

“妹妹比我們兄妹都要開智早些,打小兒就喜歡的東西寬泛,一點點兒大就學著識字,開始看書了,母親覺得她早慧得很,時常誇她;父親也覺得她自小太聰明,怕對她長大了不好,專門帶了她去拜會過兩位高人,大師們都說無事,便由著她看書,寵著她隨意喜歡什麼了,後來家裏人就喜歡看她鼓搗些稀罕玩意兒。”楊繼業對妹妹的聰明早就見怪不怪了,從小到大他這妹妹一會兒一個故事,兩天一個主意;心性雖然平淡,想法卻大著呢。曾經就因為怕兄弟們學著記賬辛苦,比比劃劃的一下午,硬是琢磨著整出了“記賬本”,為了往本上謄字方便又專門和大家研究關於“阿拉伯數字”,如今全天下估計就是楊家的賬房們能看明白楊家的賬,不懂門道的,拿了賬本給他,都是白給;為了救人就往乞丐堆兒裏挑家仆,又是教他們幹活兒,又是教他們算賬,說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結果這些人本就無家可去,妹妹帶他們好,楊家帶他們好,他們就安心做楊家人了,現在的楊家家仆也是獨一份兒的忠心;為了讓父親不用發愁和同行比價格,妹妹就說讓楊家的生意和人家比“態度”吧,什麼態度?服侍人的態度唄,一說道明白了,父親滿心喜歡,照著做下來,如今哪個行當裏麵楊家的貨不是價錢最高買的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