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科舉時代,作經義題目,是“代聖賢立言”,作策論題目,是“代帝王劃策”。一個人對於經籍,如果確有所得,而所得又正與聖賢的見解相合,誠實地發揮出來,就跡象說,便是“代聖賢立言”,這並沒有什麼可議之處;一個人對於政治,如果確有真知灼見,或可以救一時之弊,或可以開萬世之利,詳盡地表示出來,就跡象說,便是“代帝王劃策”,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然而讀經籍而能有所得,研究政治而能有真知灼見,隻有極少數的人才辦得到。科舉製度卻把文章的作用規定了,一般士子既要去考試,學習寫作就得順著那方向走。你即使對於經籍毫無所得,也須代聖賢立言;你即使對於政治一竅不通,也須代帝王劃策。隻有極少數人辦得到的事情,硬要多數人也勉強去做。試想其結果怎樣?必然是言不由衷,語不切實,把人家的現成話抄襲一番,搬弄一番而已。這樣的功夫做得到家,對於應付考試是有益的,可以蒙考官錄取;然而對於整個生活卻是有害的,因為無論說話作文,最要不得的是言不由衷、語不切實,而那些人偏偏落在這個陷阱裏。做不到家的更不必說了,一輩子學習寫作,既不能取得功名,又沒有在生活上得到什麼便利,真是被筆硯誤了一輩子。
現在並不是科舉時代了,我為什麼要說那時代寫作教學的弊病呢?因為現在的教師、家長乃至青年自己,對於寫作這回事,還有抱著科舉時代的精神的。這種精神必須根本革除,否則寫作便是生活上的贅瘤,說得過火一點,竟可以不必學習,學習比不學習更壞。抱著科舉時代的精神,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教師出一些超過學生能力的題目給學生作,迫著學生寫一些自己也不甚了了的話在本子上,這和從前硬要代聖賢立言、代帝王劃策沒有兩樣,是科舉時代的精神。認學習寫作專為應付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要出什麼樣的題目,平時便作什麼樣的題目。教師對學生說“作文要用功,考試才可以及格”;家長對子弟說“你的文字這麼壞,考試怎麼能及格”:這是科舉時代的精神。把寫作看作與生活無關的事;不寫自己的經驗和情思,臨到動筆,便勉強找一些不相幹的話來說;或是以青年人的身份學說老年人的話,或是以現代人的身份學說古代人的話:這是科舉時代的精神。請讀者諸君想想,這些現象是不是有的?如果有的,咱們非改變觀念,消滅這些現象不可。觀念改變了,這些現象消滅了,咱們才可以認真地學習寫作。
認真地學習寫作也不是什麼艱難的事情。簡單地說,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一件事物,你知道得清楚的,一個道理,你明白得透徹的,一個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種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東西。如果為了需要須動手寫作,你就以這些為範圍。反過來說,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所以,沒有弄清楚孔子的學術思想而論孔子之道,沒有某種經驗和想象而作某種小說,自己一毛錢也不捐而作勸人獻金的傳單,平時從不想到國家民族而作愛國家愛民族的詩歌,都是不認真。其次,寫什麼定要竭盡自己的能力把它寫出來,就是認真。你心裏知道得清楚,明白得透徹,是一回事。把它寫出來,大半是為了給人家看,人家看了你的文字,能不能知道得清楚,明白得透徹,又是一回事。兩回事必須合而為一,你的寫作才不是白費心力。理想的目標當然是寫出來的剛好和你心裏所有的一模一樣,不多不少。但是把意念化為文字,要做到這般地步,事實上幾乎不大可能;唯有竭盡你當時所有的能力,使寫出來的差不多貼合你心裏所有的,使人家看了你寫出來的差不多看見了你的心。我說“所有的能力”,為什麼在前邊加一個“當時”?因為能力是逐漸長進的,在甲階段不會有乙階段的能力,要求躐等,實際上固然辦不到,但本階段的能力不可不盡;各階段都有它的“當時”,每一階段的“當時”都竭盡能力,你的寫作就一輩子認真了。反過來說,寫什麼而馬馬虎虎,草率了事,就是不認真。所以,用一個詞,不審察它的意義和用例,造一句句子,不體會它的句式和情調,或提筆就寫,不先把通體想一想,寫完就算,不再把全文念幾遍,以及不肯就自己的觀點問一聲“這寫出來的是不是差不多貼合我心裏所有的”,又不肯就讀者的觀點問一聲“讀者讀了這文字是不是差不多看見了我的心”,都是不認真。認真的項目不過如上麵所說的兩個,普通人能如此,寫作對於他是生活上非常有益的技能,終身受用不盡;就是著作家或文章家,也出不了這個範圍,不如此而能成為著作家或文章家,那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從前科舉時代,作經義題目,是“代聖賢立言”,作策論題目,是“代帝王劃策”。一個人對於經籍,如果確有所得,而所得又正與聖賢的見解相合,誠實地發揮出來,就跡象說,便是“代聖賢立言”,這並沒有什麼可議之處;一個人對於政治,如果確有真知灼見,或可以救一時之弊,或可以開萬世之利,詳盡地表示出來,就跡象說,便是“代帝王劃策”,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然而讀經籍而能有所得,研究政治而能有真知灼見,隻有極少數的人才辦得到。科舉製度卻把文章的作用規定了,一般士子既要去考試,學習寫作就得順著那方向走。你即使對於經籍毫無所得,也須代聖賢立言;你即使對於政治一竅不通,也須代帝王劃策。隻有極少數人辦得到的事情,硬要多數人也勉強去做。試想其結果怎樣?必然是言不由衷,語不切實,把人家的現成話抄襲一番,搬弄一番而已。這樣的功夫做得到家,對於應付考試是有益的,可以蒙考官錄取;然而對於整個生活卻是有害的,因為無論說話作文,最要不得的是言不由衷、語不切實,而那些人偏偏落在這個陷阱裏。做不到家的更不必說了,一輩子學習寫作,既不能取得功名,又沒有在生活上得到什麼便利,真是被筆硯誤了一輩子。
現在並不是科舉時代了,我為什麼要說那時代寫作教學的弊病呢?因為現在的教師、家長乃至青年自己,對於寫作這回事,還有抱著科舉時代的精神的。這種精神必須根本革除,否則寫作便是生活上的贅瘤,說得過火一點,竟可以不必學習,學習比不學習更壞。抱著科舉時代的精神,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教師出一些超過學生能力的題目給學生作,迫著學生寫一些自己也不甚了了的話在本子上,這和從前硬要代聖賢立言、代帝王劃策沒有兩樣,是科舉時代的精神。認學習寫作專為應付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要出什麼樣的題目,平時便作什麼樣的題目。教師對學生說“作文要用功,考試才可以及格”;家長對子弟說“你的文字這麼壞,考試怎麼能及格”:這是科舉時代的精神。把寫作看作與生活無關的事;不寫自己的經驗和情思,臨到動筆,便勉強找一些不相幹的話來說;或是以青年人的身份學說老年人的話,或是以現代人的身份學說古代人的話:這是科舉時代的精神。請讀者諸君想想,這些現象是不是有的?如果有的,咱們非改變觀念,消滅這些現象不可。觀念改變了,這些現象消滅了,咱們才可以認真地學習寫作。